关键词:
通货膨胀
预期管理
宏观经济调控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状态空间模型
摘要:
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和“保增长、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内容。同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管理通货膨胀预期”。这是我国最高决策层第一次提出的有关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重要议题。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就我国而言,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新思路、新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宏观经济实施干预的主要办法是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维持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从政策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以及经济结构复杂性的进一步深化,近年来,仅仅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已经不能收到良好的政策效果。这说明,以实体经济面为目标导向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并不完善,仅仅影响实体经济面是不行的,还需要将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纳入到这个调控体系中来,通过引导人们的心理预期和经济行为来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可以有效弥补以经济客体——实体经济面为目标导向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的不足。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专门的通胀预期管理制度体系,因此也就无法有效地衡量和干预通胀预期。为切实贯彻国务院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要求,需要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通胀预期管理模式,这就需要我们对有关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加以破解。这不仅表明了深入开展这项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也表明了开展这项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及其重要实践意义。 论文在考察国内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理论及相关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状态空间卡尔曼滤波方法测度了中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并运用状态空间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决定因素,最后提出了建立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论文的主要贡献: (1)系统分析了通货膨胀预期的概念、特征及其现实表现;梳理和归纳了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理论来源、理论基础、管理方式等,比较完整地总结了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理论体系;(2)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运用季节调整的状态空间模型及卡尔曼滤波等多种方法测度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并实证研究了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的影响因素;(3)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论证了中国实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