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出口频率
中介效应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摩擦”等各种“黑天鹅”事件的积累和延续,也因为“新冠疫情”的全球性爆发,使得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急剧攀升。而以WTO为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协调机制在削弱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降低贸易壁垒中未能发挥作用,相反在全球贸易摩擦越来越激烈的过程中,这类多边协调机制发展也日渐缓慢。然而,以自由贸易区(FTA)为代表的区域协调机制取得了快速进展,大大减少了该区域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对外参与建设的规模较大的FTA,2002年11月4日,双方通过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在2003年7月1日实施,并宣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系统研究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决策行为选择,并全方面检验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所带来的效果。同时,作为出口行为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频率不仅是企业出口扩张的新边际,也是出口变化的“晴雨表”。本文在Békés et al.(2014)随机存货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出口频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渠道,然后,本文以CAFTA为例,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数据库、中国海关企业数据库及WTO关税数据库匹配的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并利用倍差法(DID)对理论分析结果并进行了全面的实证检验,得到以下结论: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降低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出口频率,并且影响企业出口频率的因素还有国家、企业、产品相关的因素,目的国经济规模越大,离我国距离越近出口频率越高;相较于资本品,企业对消费品和中间品的出口频率更高,加工贸易的出口频率也高于一般贸易;生产率、企业年龄和规模越大的企业通常会采取较高的出口频率。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通过贸易成本、存货成本、市场需求波动三个中介效应影响企业出口频率。如果进一步考虑产品和企业所有制的异质性,会发现资本品受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消费品,最后是中间品;区域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的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和企业应高度关注出口频率的变化趋势,合理应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出口行为决策的外部冲击,应加大高质量、高标准FTA的打造,切实保障已有区域自由贸易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创造和维持良好更好的贸易环境,为打造更好的RCEP合作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