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毛泽东
葛兰西
实践哲学
摘要:
毛泽东与葛兰西都是二十世纪出现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们年纪相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受马列主义思潮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的影响相一致。毛泽东与葛兰西都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分别寻求中意两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正确道路,两人素未谋面,却在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式上相一致——运用“实践”视域下的理解模式,由此产生了实践哲学,并加以改造以适应本国国情,在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研究、理解、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法,基于对毛泽东与葛兰西之实践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展开阐述。分别作为中国、意大利两国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致力于发现并解决革命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他的哲学思想在接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同时,传承并结合中国传统实践哲学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中国化的开端;除了马克思列宁以外,葛兰西在理论上还受到意大利本土哲学家拉布里奥拉、马基雅维利、克罗齐等人的影响,开创了独具个人特色的实践哲学体系。而这两个产生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关于实践的哲学思想,必然各有千秋。本文从对实践地位的理解、对实践主体的划分以及实践哲学的特质等方面阐述两者实践哲学之间的共通与差异。对实践地位的理解中,两人都强调实践在自身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差异在于,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一元论,葛兰西则提出实践一元论。对于实践的主体,二者都十分重视无产阶级的主体地位,不同的是,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中工农阶级的地位,而葛兰西则突出了有机知识分子的地位。除此之外,毛泽东和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发展,尤其是在对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理解与辩证思想的发展两个方面,也表现出各自实践哲学的特质。
从实践哲学的视域比较研究毛泽东与葛兰西之实践哲学思想,在相互比较中求得共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系统梳理毛泽东与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体系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希望为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