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价值设计
价值敏感性设计
社会技术系统
实践哲学
摘要:
我们处于深度科技化的时代,如何处理技术创新中的价值问题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挑战之一。这个挑战的困难性表现为两点。第一点来自于技术与价值的深度纠缠。随着人和社会不断成为技术改造的对象,设计技术就是设计人的存在方式。第二点是创新的科林格里奇困境。该困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一项技术的社会后果很难在技术发展的早期被预料到;另一方面,当不希望的后果被发现时,技术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此时对它的治理变得十分困难。我们需要一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负责任的、合理的、有效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价值设计就是技术哲学对于这个时代问题的一个积极的尝试性回答。
为了进一步澄清价值设计的概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扩展性视角与反思性视角。扩展性视角超越了对技术的工具性理解,主张在设计中全面地考虑技术涉及的价值,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但具有伦理意义的价值。反思性视角则不区分技术的功能价值和非功能价值。它更加强调工程师在实践中对价值的设计方式应当是自觉的、透明的。两种视角的区分有助于理解不同的人在使用价值设计这一术语时背后的理论背景、实现目的以及实现方式的差异。综合两种视角,将价值设计定义为:“为了使技术创新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价值设计是在新技术的发展中积极地、全面地考虑价值,特别是具有伦理意义的价值,使嵌入在技术人工物的价值得以自觉地、透明地表达。”此外,实践哲学是研究价值设计的理论视角。实践哲学提供了理解技术本质以及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描述性立场,也提供了将价值设计研究视为实践介入的规范性立场,以及反思行动本身和如何展开行动的反思性立场。将实践哲学的立场总结为一句话: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反思和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对价值设计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追问价值设计如何成为理论与实践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回答了“价值设计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对于技术哲学而言,价值设计代表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首先,这种范式的转换表现为技术哲学在经验转向之后研究主题的变化,价值设计是整合了经验转向多条分离研究进路的新主题。其次,新范式在研究旨趣上转向实践——从反思性技术哲学走向建设性技术哲学。最后,在研究方式上,技术哲学既需要加强与其他哲学分支的联系和跨学科研究,也要深入实践、参与实践。在价值设计研究中,技术哲学家从纯粹的描述性立场扩展到规范性立场和反思性立场。正是通过对实践哲学的彻底贯彻,技术哲学自觉地走向“第一哲学”。
对于技术伦理治理而言,价值设计代表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这种实践形态不同于过去的批判性、外在性实践,而是一种技术-伦理并行的内在性实践。具体来说,新的实践形态在目标上是积极的,主张发挥伦理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批判和事后的反思。在思维方式上,价值设计是设计思维在道德领域的扩展,它拒绝将道德困境的选项看成是给定的。技术创新可以解决道德困境,成为道德进步的来源。在行动方式上,伦理学家直接参与创新实践,他们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更加正式、直接以及系统。新的技术伦理治理实践需要充分认识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发展过程,强调跨学科合作和共享的责任观。这也意味着需要将描述性立场和反思性立场纳入进技术伦理治理实践的规范性立场。
第二部分解决“价值设计如何实现”的问题,包括对价值设计的实践认识分析和实践方法分析。实践认识分析澄清了价值设计涉及的技术、价值等基本概念。首先,在价值设计中,理解技术的单位需要从技术人工物转变为社会技术系统。社会技术系统将社会和技术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深刻认识到技术的伦理性和政治性。社会技术系统也能够超越“功能-结构”的概念框架,为考虑技术的价值多重性提供全面视角。其次,为了实现实践者更加统一的对话,需要减少关于价值概念的认识混乱。对此,不同于给出对价值的确切定义,提出了一个基于价值使用类型以及价值分类方式的理解框架。最后,实践认识分析还包括对“技术物负载价值”这一命题的辨析。该命题不仅构成了价值设计的前提性条件,也是评估技术物是否负载相关价值的依据。技术物负载价值需要分别从设计情境和使用情境进行理解,前者将技术物负载的价值视为设计者有意嵌入的结果,后者将技术物负载的价值理解为对人的调节作用。两种解释各有利弊。基于设计情境的解释的优点是与技术人工物的本体论相契合,但它面临认识的不透明性以及无法解释技术的意外价值。在基于使用情境的解释中,优点是强调了使用情境的相关性、超越了从“手段-目的”来理解人工物以及能够考虑技术的偶然价值,其缺点是技术物负载的价值过多,以及无法将技术物和天然物区分开。只有综合这两种互补的视角,对技术物负载价值的解释才是完整的。
在实践方法分析中,价值设计被分为三种活动,对每种活动涉及的方法都进行了讨论。这三种活动分别是:价值发现、价值转译以及价值实现。价值发现是为了尽可能揭示所有与技术相关的价值。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