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邓小平哲学思想
总体特征
实用主义
实践哲学
实践性
实用性
摘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关注具有总体性的现实问题恐怕是任何一种理论体系或者一种哲学思想获得时代意义的唯一出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邓小平理论也不例外。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因改革开放而生成,这条强国之路未变,除了袖手旁观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这种说法纯属形而上学,未免有点狭隘可笑。新的时代不断提出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探究邓小平哲学思想及其总体特征。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先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试图从新的视角来认识和思考邓小平哲学思想及其总体特征,以期获得对邓小平哲学思想总体特征的更深层的认识,从而使之更好地融进因时代应运而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意识之中。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邓小平的复出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国外学者开始对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进行研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的过程。国内学者对邓小平的研究始于十三大概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后,而在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列入党章后掀起高潮。国外大部分学者基于“实用主义”立场和资本主义背景评价邓小平哲学思想,认为它的总体特征具有“实用性”;国内多数学者从“实践哲学”的定位和社会主义的背景去廓清邓小平哲学思想,坚持认为其总体特征具有“实践性”。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对产生这一分歧的原因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认为主要有理论来源与世界观、理论批判态度、目的与效果以及它们的精神实质等几个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如此大的分歧。
本文最后的理论归结是:邓小平哲学思想总体特征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实践性”,都能说明其总体特征的不同层次性,同时都具有不同深度的合理性。国外学者的观点虽然有失偏颇,但从别样的视角看问题,看到了邓小平哲学思想总体特征的外在性和表面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国内学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更能抓住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真正的总体性,具有更深邃的本质性和更广阔的辩证理解空间。我们从邓小平哲学思想总体特征的中外分歧可以看出,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过程中,要善于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实事求是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实践唯物主义和群众路线方法等),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研究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论表述,同时,不同层次的总体特征具有不同深度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