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Ag纳米颗粒
表面增强拉曼
联吡啶类除草剂
SERS检测
光降解
摘要:
自从1974年Fleischmann等人发现吸附在银电极粗糙表面上吡啶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以来,由于SERS光谱技术较高的灵敏度、极低的检测限、较快的检测速度以及能够实现无损分析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残留检测、生物分析等方面。本文选取联吡啶类除草剂为目标分析物,构建了相关的SERS探针实现了对联吡啶类除草剂的痕量检测。首先,本文主要介绍了目标分析物联吡啶类除草剂的特性以及表面拉曼增强散射效应的作用机制、衬底制备方法及应用。然后,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Gaussian 09软件,采用B3LYP方法优化百草枯、敌草快的分子结构,并对其拉曼光谱进行了理论计算。对比研究了两种联吡啶类除草剂的三种拉曼光谱,分别是标准固体粉末拉曼光谱、理论计算拉曼光谱和SERS检测拉曼光谱,并对各自的拉曼特征峰的振动模式进行了归属;利用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和FDTD Solutions软件,对金属纳米银结构中电磁场分布的变化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球形纳米银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区域的电场强度随着颗粒间距减小而增强,同时随周围聚集的颗粒数量的增加而加强。其次,本文通过硅醇基团和银氨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吸附在二氧化硅微球表面,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还原和稳定功能制备了SiO@Ag复合微球。改变前驱体[Ag(NH)]离子的浓度,调整银纳米粒子在二氧化硅微球上的粒径和覆盖度。采用TEM、XRD和UV-Vis等技术进行表征,研究了SiO@Ag复合微球的粒径大小、元素分布和紫外吸收特征峰。将制备的SiO@Ag纳米粒子用作拉曼活性基底对目标分析物的检测限浓度低达10 mol/L。另外,SiO@Ag纳米粒子可以利用银纳米颗粒固有的光催化活性来降解目标分析物。在模拟自然光照的条件下,百草枯浓度降解至初始浓度的7.7%,百草枯自由基浓度降至32.7%,敌草快浓度降至36.4%,其自由基降至17.9%。再次,本文通过化学反应裂解二氧化钛分子链上的钛烷醇基团(Ti-OH);然后通过钛烷醇基团和银氨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吸附在二氧化钛薄膜表面;接着在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作用下,原位生长出纳米银粒子。通过改变掺入的[Ag(NH)]离子的浓度,调节纳米银的间隙、尺寸以及覆盖面积,使其坚固地附着在二氧化钛反蛋白石结构(TIO)的骨架上。用制备的TIOAg SERS基底分别对百草枯、敌草快、百草枯自由基、敌草快自由基、L-半胱氨酸、芘、结晶紫、孔雀石绿、三聚氰胺、罗丹明6G进行SERS检测,检测限最低达10 mol/L。在TIOAg的纳米结构中,伴随着TiO向Ag的空间电荷分离和转移,LSPR的光催化活性增强。百草枯、敌草快、百草枯自由基和敌草快自由基的浓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分别降至65.5%、64.8%、81.0%、70.4%。最后,本文采用Lee-Meisel法合成纳米银颗粒,加入适量的牛血清蛋白(BSA)溶液,形成Ag@BSA核壳粒子,结合SEM、TEM、UV-Vis等仪器分析,BSA有效地包覆在银纳米粒子的外层,并且单分散性良好。Ag@BSA作为拉曼增强活性基底,对百草枯、敌草快、百草枯自由基和敌草快自由基的无标记SERS检测,其检测限低至10 mol/L。当百草枯和敌草快混合样品的浓度低至10 mol/L时,仍然检测出较强的SERS信号,可以定性地研究二者对应的拉曼特征峰值。本文结合表面增强拉曼散射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通过构建三种纳米银SERS基底,分别是SiO@Ag纳米复合粒子、TIOAg薄膜、Ag@BSA核壳结构。通过计算最佳构型,探究理论光谱,优化实验方案,实现了对联吡啶类除草剂等10种目标分析物的痕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