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Zr(Co)-Ag合金薄膜
退火
Ag纳米颗粒(Ag NPs)
抗菌性能
SERS性能
摘要:
银纳米颗粒(Ag nanoparticles,Ag NPs)因具有显著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和优异的抗菌性能成为制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与医用器件抗菌表面的理想材料。如何使Ag NPs均匀分散并固定在基体或者医用器件表面是确保获得优异SERS性能及抗菌性能的关键。论文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多种基体上制备了Zr-Ag及Ag-Co-Zr合金薄膜并对其进行退火处理,系统性研究了薄膜厚度、元素含量、退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合金膜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采用体外抗菌实验表征了薄膜的抗菌性能,分析了Ag NPs/Zr-Ag合金膜的抗菌机制。以罗丹明(Rhodamine 6G,R6G)为探针分子表征了Ag-Co-Zr合金膜的SERS性能,结合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分析了合金膜SERS基底的增强机理。主要内容如下:
1.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柔性聚酰亚胺(Polyimide,PI)基体上制备了Ag含量在24.5-87.4 wt%范围的Zr-Ag合金膜,发现沉积态薄膜表面自形成了大量Ag NPs,颗粒数量与形态具有膜厚依赖性。退火处理对薄膜表面自形成Ag NPs的数量与尺寸有重要影响。随着退火温度从160℃升高到360℃,自形成Ag NPs的数量逐渐增加,平均尺寸略微减小。360℃退火后薄膜表面自形成Ag NPs的形态呈现出Ag含量敏感性,随Ag含量增加,Ag NPs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当Ag含量为41.0 wt%时,薄膜表面自形成Ag NPs数量最多。随保温时间增加,较厚Zr-Ag薄膜表面自形成颗粒数量及尺寸变化更加明显。
2.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Ag NPs/Zr-41.0 wt%Ag薄膜的抑菌率在99.98%以上,表现出比纯Ag膜更好的抗菌活性,这归因于Ag NPs/Zr-Ag薄膜比纯Ag膜更活跃的Ag释放行为以及膜表面Ag NPs对细菌的机械拉伸作用。
3.与Zr-Ag薄膜相似,沉积态Ag-Co-Zr薄膜表面也能自形成细小的Ag NPs。Ag NPs形态具有退火温度依赖性,随退火温度升高,片状Ag NPs逐渐减少,当退火温度升高到360℃时,薄膜表面自形成Ag颗粒形态基本呈多面体状。随着Ag-Co-Zr合金膜厚度从27 nm增加到44 nm,退火后薄膜表面自形成Ag NPs数量逐渐减少,尺寸逐渐增加,其中27 nm厚的薄膜表面Ag NPs分布最均匀。
4.以R6G为探针分子表征了Ag层/Ag NPs/Ag-Co-Zr合金膜的SERS性能。Ag层/Ag NPs/Ag-27.9 at%Co-8.9 at%Zr复合结构SERS基底可以检测到浓度为5×10 M的R6G拉曼特征光谱,展现出优异的检测灵敏度和良好的可重复性。FDTD模拟发现多面体和片状Ag NPs的棱角及颗粒间的小间隙会产生大量活性热点,同时合金膜中的Co元素和Ag NPs之间耦合作用能显著增强局域电磁场,进而增强了SERS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