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Ag纳米颗粒
Ag@SiO2核壳纳米粒子
荧光增强
基质
稀土离子
稀土发光材料
摘要:
在合适的外场激发下,贵金属(金、银等)纳米粒子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并使位于其周围的发光分子或者离子的光谱强度明显的被增强,该现象被称之为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由于该效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望有效提高荧光探测、生物跟踪、荧光成像等技术的探测灵敏度,扩展荧光应用的领域和范围,因此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关于这一效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有机荧光分子的荧光增强及其应用,而关于稀土掺杂荧光物质的荧光发射增强效应研究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报道,该类增强体系的设计和合成亟待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表面增强荧光现象,只有当发光中心与增强衬底表面具有合适的距离时才能观测到明显的荧光增强现象。距离太远或者太近,均达不到最佳增强效果,而且若二者之间距离太近反而会出现荧光减弱甚至淬灭的现象。在这一效应中,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大小对增强效果也起着关键作用,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有大小合适的纳米粒子才能实现最佳增强效果。由于发光的稀土离子被掺杂在一定的基质之中,因此,制备由金属纳米颗粒/稀土掺杂荧光物质构成的核壳结构、探讨该体系的增强效应,对于研究稀土掺杂纳米体系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发展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来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不同方法制备出的Ag NPs在形貌、分散性、大小以及其它一些性质方面的差别,以及不同方法制备Ag NPs的性能比较。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发现用硼氢化钠在冰水混合物环境下还原硝酸银的方法制备出的Ag NPs无法成功包裹SiO2壳层。用柠檬酸三钠在高温条件下还原硝酸银的方法制备出银胶分散性差,大小及形貌均不容易控制。且在Ag NPs外面包裹一层Si02制成Ag@SiO2核壳纳米粒子时,虽容易实现包裹Si02以调节金属纳米粒子表面到发光分子之间的距离,但包裹的厚度不易控制,特别是无法实现小于5nm的包裹厚度。用乙二醇在高温条件下还原硝酸银的方法制备的Ag NPs,相对来说容易控制其形貌、分散性、大小等,不但容易包裹Si02,且包裹厚度在2-40纳米之间都比较容易控制。
第二部分则详细研究了通过改变浓度,从而改变Ag或者Ag@SiO2纳米粒子之间的距离,当距离发生变化时对不同浓度的AO、RhB、Rh6G的水溶液的荧光增强效应。通过实验发现,各浓度的Ag NPs以及Ag@SiO2纳米粒子对不同浓度的AO无荧光增强现象,对RhB有一定的增强效果,对Rh6G有明显的增强效果。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在Ag@SiO2纳米粒子周围再包裹一层Y203作为基质,在基质中掺有稀土Eu3+,研究Ag NPs对Eu3+发光的影响。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Ag以及Ag@SiO2纳米粒子的物理性质进行计算模拟,探讨其周围的电磁场及其对光谱的吸收峰随纳米粒子的大小的变化以及Si02的厚度的变化而出现的变化规律。并计算了在纳米二聚体的对称性被破坏的情况下,由于亮模式与暗模式之间相互干涉出现的法诺共振效应。该部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贵金属纳米粒子对发光的分子或者离子能够产生荧光增强效应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