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棉织物
Ag纳米颗粒
ZnO纳米颗粒
抗菌性能
抗紫外性
摘要:
棉纤维由于手感柔软、透气性好、价格低廉、具备可再生性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棉纤维本身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易吸潮、易受细菌破坏、抗紫外辐射功能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应用效果。基于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质与功能,利用其对棉纤维后整理可以弥补天然纤维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赋予其特殊的性能,如抗紫外线辐射、抗菌等,实现棉纤维的多功能化。功能棉织物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耐洗性。虽然经纳米颗粒(NPs)整理的棉织物具有很好的功能性,但是在多次洗涤之后,棉织物功能性会变差,主要是由于棉织物对NPs的附着能力较弱,整理剂容易脱落所致。可在棉织物表面引入交联剂,其原理是通过接枝改性,在棉织物中引入反应性基团,通过这些基团与NPs间建立化学键或其他形式的稳固结合,将NPs引入到棉织物上,赋予棉织物功能持久性。基于此,本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是以棉织物为基体,采用纳米Ag NPs为抗菌整理剂,ZnO NPs为抗紫外整理剂,以柠檬酸或尿素作粘合剂对棉织物改性,通过它们的桥连作用,将功能性NPs牢固附着在棉织物纤维表面,赋予其多功能性和功能持久性。对整理后的棉织物进行形貌和结构表征,研究后整理棉织物的抗菌、抗紫外性能,探究影响棉织物功能性的结构因素,并对其耐水洗性能进行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粒径可调Ag NPs抗菌整理剂的制备及机理研究建立了一种粒径可控、具有高度规整形貌和极窄粒径分布的水溶性Ag NPs的简便制备方法。用廉价和环境友好的硼氢化钠(NaBH)作还原剂,柠檬酸钠(NaCHO·2HO)作修饰剂,还原AgNO以生成Ag NPs。实验中探讨了NaCHO·2HO和AgNO的摩尔比、NaBH和AgNO的摩尔比、反应时间、NaBH滴加速度、反应液的pH值等参数对Ag NPs粒径的影响。结果发现,pH对Ag NPs粒径的调控作用最为显著。通过调节反应液pH值为11、9和7,分别制备得到了平均粒径被精准调控到2、12、32 nm的球形Ag NP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选取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对不同粒径的Ag NPs进行抗菌性能检测。通过肉汤稀释法、滤纸片抑菌圈法、光密度法对样品抗菌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所制备Ag NPs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均展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而且,Ag NPs抗菌活性随粒径减小而增高。采用细胞微观形态观察和阳极溶出伏安法对抗菌机理进行了考察,证实了Ag NPs的接触作用和Ag溶出抗菌作用机理。(2)持久抗菌性棉织物的整理与性能研究以第一章制备的抗菌性能最优的,平均粒径为2.3 nm的Ag NPs作为棉织物的抗菌整理剂;选取无毒、环境友好且具有一定杀菌性能的柠檬酸作交联剂,利用柠檬酸上羧基和棉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将柠檬酸接枝到棉织物上;进而通过柠檬酸上的羧基的给电子特性,通过与Ag NPs表面缺电子的Ag原子发生螯合作用,将Ag NPs桥连到棉织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X),XRD,UV-vis,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棉织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证实了Ag NPs通过粘合剂柠檬酸的化学键合作用被负载到了棉织物上。以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和UV-vis检测了棉织物中的Ag原子含量。通过振荡法、琼脂平皿扩散法对棉织物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检测,发现Ag NPs整理棉织物对***和***均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且对***的抗菌作用更为显著。通过细胞微观形态观察法分析了抗菌棉织物的作用机制。此外,对棉织物耐洗性能进行进行了分析,发现Ag NP后整理棉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洗性能,经过50次洗涤,其抑菌率仍达到91.8%。(3)抗菌抗紫外棉织物的整理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天然抗菌剂羧甲基壳聚糖(CMCTS)修饰Ag NPs,得到具有协同作用的抗菌整理剂。采用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修饰ZnO NPs,得到抗紫外整理剂。仍采用柠檬酸作粘合剂,将抗菌和抗紫外整理剂通过二浸二轧的方式,依次负载到棉织物上,得到抗菌抗紫外多功能棉织物。通过SEM、UV-vis、XRD和FTIR对棉织物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Ag和ZnO NPs通过柠檬酸的化学键合桥连作用,被牢固而均匀地负载到了棉织物的表面。通过振荡法、琼脂平皿扩散法和细胞微观形态观察法对复合整理织物进行了抗菌性能测试,发现其具有优异的持久抗菌性,并且对***更为显著。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