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资深传媒人
任教大学
通识教育
教育改革
香港教育制度
摘要:
资深传媒人经过长时间的新闻采访及编辑工作,达致管理新闻报道管理阶层及拥有社会经验、分析社会事件能力、铺排思考问题方法及文字表达技巧,都是一种经过工作历练所累积独特强项,如果这批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传媒人退休,就等同一个失去了钥匙的宝库,无法将他们几十年管理社会新闻的经验薪火相传,是很可惜及浪费。香港传媒行业由回归前的每年超过10%流失率,下跌至近年下足1%,反映得以进入传媒行业工作的人员,在获得工作岗位后,不选择转投其它新闻机构,有机会晋身中层或高层管理,更不会贸然中途转职,现时香港新闻界累积到的资深传媒人员,倍增于十年前,他们是否继续在原岗位管理新闻及累积经验直到退休?结论并不是这样,在今次调查问卷中发现,有43%资深传媒人说如果在新闻机构工作一段长时间后,有机会到大学任教与传媒或通识相关学科的话,他们会去参与,同时,亦有相若目的资深传媒人回答,即使不是到大学任教,只是获邀到大学任指导员,凭经验教授大学生学习传媒或通识相关课题,他们亦乐意接受这项新挑战。这批资深传人有上述打算的原因,是认为经过多年在新闻机构工作累积到的经验,是可以套用在大学内教授传媒或通识相关学科,这亦在于传媒工作的特点,是通过思考问题及追踪寻求原因,揭出社会事件的另一面,透过不同的文字图片铺排,有力及有据的分析表达技巧,让市民认识到社会事件的真正发生原因,以及后续会面对的问题。可是,大学根本没有太多这样的教席,亦不是每一个学系亦有适合资深传媒人任教的学科。
香港教育局在2009学年推出新高中学制为资深传媒人带来新的机会,增加通识教育为必修科目,亦加入了学生其它学习经历的课题,这两方面均需要具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员任教,带领学生们进入一个新的学制年代,亦有机会造就资深传媒人透过这次制转变,找出更多转型到大学任教与通识科相关学科,以及资深传媒人入职出版社出通识教科书的工种。新的机会正正切合了资深传媒人有意离开该行业找寻新机会的意向,同时亦能充份利用这批资深传媒人过往在新闻工作上所累积的贵宝经验,能将他们管理新闻的技巧,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表达及铺问题的独特能耐发挥到教学工作上,成为资深传媒人转型新的工作一个极大的诱因及基础。
香港教育局虽然大力倡导推行新高中学制,加入高中通识科必修后却没有提供任何配套及支持,通识科更成为香港教育史上破天荒的没有课程、没有教材、没有考试蓝本、没有教科书及没有过去教学经验累积的‘五无’学科,中学接受这项挑战时只能响应尽力而为,老师们从来没有教授过通识科,硬着需要执教,更是四处无援,到底如何施教才能令学生适应及掌握这门‘五无’学科,即使到推行了半年通识科至今,老师们回答调查问卷时,仍然是摸不着头脑,只能每一种方法也去尝试,看看反应再加调节,但这是否最终的需要,没有老师可以肯定。想不到这次新学制的‘五无’通识科变成资深传媒人的新机会,原因是通识与社会拉上大关系,社会每一宗事件亦可以成为通识的课题,传媒工作每日管理的社会事件,关系上已跟通识的特质不谋而合,加上资深传媒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思考问题的技巧,铺排表达社会问题的方法,也是通识所需要掌的窍门,既然通识科老师们深感这次执教通识科的无助,资深媒人又能够补充及发挥到掌握通识的效果,形成市场供求上一个新的平衡点。
本论文就从这个通识科老师需要提供以传媒忧势的培训或教学,配合资深媒人能够传输管理社会问题的技巧,以一个经济学供求理论研究从传媒人到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的问题,本论文研究共分为5个部分
前言:传媒人转型大学教师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章:香港推行通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章:传媒人转型大学教师的优势
第三章:传媒人转型大学教师的不足
第四章:推动传媒人转型大学教师的对策建议
香港学生与社会距离拉远,是源于殖民香港百年的遗祸,经过连串文献研究比较后,得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英国政府百年殖民管治香港,透过不同阶段的教育政策,将市民认识社会的机会减至最低,不要说推动公民教育,就连一般香港人应该知道的市民基本权利,亦不会腾出机会给当时的香港居民。九七香港回归祖国本是灌输国民教育最好的时机,但先天条件不足,后期教育政策多变,令国民教育停滞不前。港英政府在回归前为香港留下大批视英国政府为宗主的政治精英,回归后不停左右香港发展公民及国民教育,亦扰乱市民认识个人作为国民的意识,造成殖民管治结束后十年,无法加快市民认识社会,高中及大学生社会知识不足,各人大学毕业后步出社会工作,往往需要花长时间才能适应社会步伐。
新高中学制就在这个背景下推行必修科,当老师的过去长期少与社会打交道,新闻亦少看,大学期间集中在所攻读的学科,沉醉在网上世界,但担任老师工作的现在需要面对教授通识科,他们的社会知识能否胜任,就成为推行通识必修科最大的问题。调查老师的问卷发现三成老师不清楚通识是教甚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