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学生通讯社
传媒教育
新闻传播
人才培养
摘要:
《中学时事报》为北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中学生时政教育类报纸,于1985年初成立了一支根植于校园的采访队伍——北京中学生通讯社(简称学通社)。历经20多年的发展,学通社培养了一批批充满闯劲儿与文笔生动的小记者,这些学生日后在各行各业中表现也十分出色。学通社经过多年实践,为中学生记者与大众传媒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传媒教育。通过采访与参与活动,培养学生记者接触传媒(《时事报》及系列媒体)、使用传媒,使得中学生群体走进社会、了解社会,适应大众传媒环境。\n 第一章是宏观背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普及、受众的阅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中学生读者及学通社记者也不例外。网络提供了快速又同质化的内容,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中学时事报》做了很多新尝试。\n 第二章阐述了学通社经过20多年摸索形成的发展模式,并于近两年在北京40余所中学开设校园新闻选修课,作为学通社的扩大版。2010年,又设想将学通社的模式普及到网络,架构社交网站学通网。\n 第三章通过调研中学生对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以此为参考设计学通网的内容平台。学通网的特色是将注册好友作为小记者,承载中学生的话语天地。\n 第四章论述学通网在新形势下推广中学生传媒教育的具体做法。通过学通社发稿系统、校园新闻选修课圈子与线下活动等模块,在最大范围内给中学生提供采访实习机会,使得中学生群体在开拓视野、提高责任、培养能力方面有长足发展。\n 从学通社延伸到以学通网为平台的传媒教育体系,可以制造多赢局势:中学生获得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得到体验式传媒教育,锻炼多方面能力;学校拓展教学思路,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学生媒体可以步入良好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