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众传媒
当代儿童文学
传媒语境
生产机制
生产方式
存在形式
跨媒介传播
摘要:
本论文从大众传媒视角切入,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尤其是1978年之后的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代文学传媒语境的形成、当代儿童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型、儿童文学生产方式和存在形式的转变、儿童文学的跨媒介传播、分化传播和审美品性的嬗变,儿童受众“期待视野”的转向与重塑等问题的考察,探讨大众传媒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与转型之间的关系,揭示传媒文化之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深远意义。\n 论题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语境意识。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产的重要场域和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种整体语境。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及其丰富的内蕴影响并制约着当代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传媒视角已经成为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和理论基点。其次,问题意识。儿童文学作为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独特文学样式,其诞生、现代发展乃至当代转型都与大众传媒紧密相关。一方面,大众传媒为当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提供丰富的平台和载体,对当代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视听大潮的冲击下,以纸质媒介为主要形态的儿童文学沦为边缘化的存在。同时,受制于传媒文化语境,当代儿童文学明显为大众传媒所影响、改造,在生产方式、存在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发生转型,出现了诸多富有争议和值得探讨的现象。可以说,当代儿童文学发展、转型过程中积淀的许多现象、话题、问题都与传媒相关,亟需从传媒视角予以审视。再次,传媒视角是拓展当代儿童文学理论视野,走出儿童文学批评困境的有效路径。当代儿童文学批评亟待打破单一文本、作家中心的研究格局,将儿童文学发展丰富现象还原到传媒文化语境中,重新梳理和审视为以往研究所被遮蔽的问题和现象,增强批评的现场意识与现实效力,以求廓清儿童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其未来走向,构建合理的儿童文学生态。\n 论文结合媒介文化、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立足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传媒场域,围绕当代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批评等环节,在动态的系统中梳理当代儿童文学史上重要的传媒文化现象,厘清当代大众传媒发展、演变如何影响当代儿童文学发展与转型。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n 第一章“大众传媒场域与当代儿童发展”。考察电视、网络等媒介发展所构筑的传媒文化场域以及中国当代儿童的媒介参与现状与问题。从宏观视角考察当代大众传媒场域的形成、发展之于当代儿童生存状态的重要影响。借鉴域外童年研究成果,通过对印刷媒介与童年的发现、电子媒介与童年的消逝、网络世代的崛起等现象的梳理,呈现西方童年研究的媒介化趋势,并以之为参照视角,观照本土儿童观的百年变迁及其中的传媒力量,剖析本土儿童观的教育品性和逐渐从潜隐走向前台的商品性,阐述新一轮媒介扩张和变迁的儿童观如何对儿童文化生态进行重构,如何对儿童文学的生存、发展产生冲击与形塑并重的作用。\n 第二章“大众传媒与儿童文学的生产机制的转型”。本章以历时性眼光,以儿童期刊、少儿出版社等重要传媒机构为个案,考察儿童文学生产机制在当代的变化与儿童文学发展的关系。首先,以新中国第一家专业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创建和生产情况为个案,结合《人民日报》、《文艺报》、《人民文学》等党报要刊登载的儿童文艺政策、规定、评论、作品等,辅以儿童文艺评奖等,深入考察五六十年代的儿童传媒机制,分析传媒工具论对儿童文学教育性和工具性的规约作用。其次,从全国少年儿童出版工作座谈会与纸质媒介的发展入手,探讨专业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创建、重要儿童刊物的复刊与创刊等传媒行为如何为儿童文学复归构建平台。最后,探讨出版体制的改革大环境下儿童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向,通过儿童传媒的多元化生产、儿童文学评奖体制的调整及理论批评阵地的萎缩等问题,揭示市场化大潮对儿童文学生产机制的影响。\n 第三章“大众传媒与当代儿童文学生产转型”。本章从把关人理论审视传媒机构转型、网络兴起等媒介环境变化对当代儿童文学生产转型的影响。主要阐述儿童期刊、少儿出版社等传媒机构在当代儿童文学生产中的“把关”作用,揭示传媒力量对于儿童文学思潮发展、类型化写作等现象的引导和制约作用。本章还考察了作家创作观念变化、儿童文学创作主体泛化、网络儿童文学等现象背后的传媒力量。\n 第四章“媒介形态嬗变与儿童文学存在方式的转变”。主要考察媒介形态嬗变、视觉文化等之于儿童文学文本样态、叙事、审美等维度的影响。一方面,影视、网络等媒介文化以内容题材的形式进入儿童文学,形成儿童文学的影视题材热、网络儿童文学等新现象,赋予儿童文学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视听文化的介入极大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存在样态,儿童文学文本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得到提升。儿童文学存在方式的媒介化倾向日渐明显,顺应读图时代和视觉文化的潮流,影像力量在儿童文学存在中的地位得以凸显。根据热播动漫等影视作品改编和转化而来的动漫书刊成为少儿出版的重要品种。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