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众传媒
新时期文学
经典化
叙事策略
摘要:
在后经典语境下,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旨趣就是经典重构,进而使得“顽题”得以新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西学界对经典的研究愈渐升温,围绕经典的界定,经典价值评估,经典生成机制,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经典等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文章,文学经典“需要不断地被发现,被赋予,被创造,被命名”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作为经典研究的一个基本成分“经典化”自然也卷入了这股重审经典的热潮. 本文迎难而上,在充分肯定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论证大众传媒带给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重要影响,并以苦难叙事、女性叙事、生态叙事、历史叙事为核心重点阐述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经典性,同时对大众传媒影响下的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的叙事策略进行了深入探析. 第一部分重点进行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化场域研究。主要梳理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时代语境、哲学基础与理论渊源.包括:从论题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的梳理入手,厘清新时期文学经典厕身的文化环境;追根溯源,探究大众传媒对文学叙事的影响力和生成力,建构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场,探寻文学新变局;从作品的生产传播如出版策划、影视改编和网络传播等入手,阐释新时期文学的经典化意义、途径等问题. 第二部分重点挖掘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经典性。包括:从苦难叙事角度,探询新时期文学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民生疾苦的悲悯情怀;从生态叙事维度,论述新时期文学关怀人类生存环境、强化生命意识的超越眼光;从女性叙事的角度,阐述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到自我认同的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演变;从历史叙事的维度,挖掘新时期文学历史观的演进和以反思历史来针砭现实的忧患意识.以对这些核心话题的梳理与阐述,构建起新时期文学经典的独特的话语体系,探询新时期文学复杂深沉的情感内蕴和异彩纷呈的美学特征. 第三部分重点阐释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的叙事策略.包括:通过对新时期文学本土经验和世界视野的挖掘,梳理新时期文学经典的各种叙事策略,如魔幻现实中的民族文化,疾病隐喻与寓言化中国,故设悬念与历史揭秘,反讽中的现实箴戒,狂欢化与现实讽喻等,确立新时期文学经典超民族、超地域的人类共同体的建构框架和叙事理念. 笔者的研究思路如下:(1)以大众传媒影响为切入点,凸显跨学科研究的开阔视野.从新时期以来大众传媒带给文学的变革和影响入手,辨析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带给新时期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重点厘清大众传媒带给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影响.(2)以新时期文学经典性的阐释为论述重点.立足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学经典性研究,以新时期文学中的核心话题如“苦难叙事”、“生态叙事”、“性别叙事”、“历史叙事”等为论述重点,凸显时代文化语境带给新时期文学叙事的影响和文学对时代的迎合与疏离,彰显新时期文学叙事的问题意识和民族精神,发掘其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3)以文学叙事策略的考察为支点.重点回答新时期文学叙事策略是如何服务新时期文学经典性的问题.并从二十世纪文学的向度深入挖掘文学叙事的理论资源,梳理文学发展史中的传媒影响,将新时期文学经典性放在大的时空坐标上论证其独特性。总之,本文的根本任务是,立足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新时期文学经典化问题研究,以新时期文学的经典性为论述重点,试图做到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具体分析,对大众传媒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进行一次全方位、多视角的解读和勘探,以达到客观评判中国新时期文学价值成就的研究目的. 本文的创新之处:(1)明确标举“大众传媒时代、新的文学经典”的观点.把文学经典置于大众传媒时代喧嚣的背景中,论题本身就具有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意义价值”和“问题意识”.笔者认为,“经典”一词虽有权威、典范之义,但在被阐释被接受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开放性多元性特征.进入大众传媒时代后,文学的场域、经验、运作方式、话语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必然要接受新的命名和新的筛选.本文以大众传媒影响为切入点,在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研究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借异而识同,无疑体现了顺潮流而动,追踪与沉思相结合的当代性。(2)立足文本细读,坚守“文学”立场.新时期文学价值评价是当前批评领域热闹也混乱的热点,既往研究贬多褒少,且多从流派思潮或个案分析着手.本文力图以求是的有针对性的评说使躁动时期的文学经典获得审美意义上的鉴赏,这是对新时期文学更负责的批评态度,也是对建构和谐健康的当下文化生态的殷切期望.(3)建构中国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研究的话语体系.本文克服了理论界只注重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而忽视文化场域的研究壁垒,将文本放置在历史现场,既关注文学作品与作家、读者构成的体系,也对出版发行、流通传播、文学作品产生的前因后果予以多维度话语互涉,形成文学研究的有机整体.以新时期以来的苦难叙事、生态叙事、性别叙事、历史叙事等热点话题导出相关作家作品,从历史流变、读者接受中探询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在对话题的梳理和溯源过程中将大大小小的经典作品联接在一起,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