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传媒语境
文学传播
路径嬗变
移动化
社交化
数码多维路径
文学接受价值
摘要: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影响了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形成以媒介融合加剧、移动互联网络和社交网络媒体高歌猛进为典型特征的新传媒时代。在这愈加虚拟化、双向化、全球化、技术化和全时化的语境之中,文学传播发生路径转向,读者对文学的接受价值也随之嬗变。文学传播路径从传统的印刷出版路径为主,转向以数码文字路径为主,多种形态传播路径并存且相互融合的移动化、社交化数码多维传播形态。本文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的方法,聚焦移动化、社交化的数码多维路径,考查其组成形态特征及其所传播文学存在的差异,并试图揭橥路径使用变化表象之下更加深层的文学接受价值嬗变。首先,随着移动化、社交化和场景化的新型传媒转向,文学传播的语境发生变化,互动性、全时性、多媒体化、碎片化等特征愈发显著,文学“争议”和“乱象”横生,媒介融合进程加速,大型垄断性文学出版组织出现,文学传播的多维度、多模态的数码多维传播路径形成,根据符号和组织形态的不同,该新路径可细分为数码文字路径、影视媒体路径和声音媒体路径三大类别。文学传播的“开放、融合、多维”的路径嬗变可以通过横纵两个方向加以表征:一是通过抓取严歌苓《陆犯焉识》等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验证了作品在字媒、视媒和声媒数码空间的跨维度横向传播;二是从接受视角,使用问卷调查法分析文学接受情况,发现青少年和中青年是网络阅听群的主体;在除了老年群体之外的所有群体中,移动文字路径均成为其文学接受的日常首选路径;与十年前相比,绝大部分样本从印刷文本转向电脑和移动路径。揭示了当代人通过对移动网络路径的日常化近用,沉浸于感知时间、诗意生活、媒介真实和审美式生存的体验。随后聚焦三大路径之首的数码文字路径,按照传播形态差异,该路径可以划分为电脑网络路径,移动阅读应用路径,以及社交网络媒体的微博平台路径、微信平台路径四个分支路径。其中:电脑网络路径近几年产生了原创文学网站的重组和新生,传统媒体的“触网读书”等新型特征;具有男性读者居多、每日接触的习惯性表现,以及比起审美价值更追求认知价值和娱乐价值的特征。移动阅读应用路径来自文学网站、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移动运营商等七大来源。该路径以“少”为特征,界面更加简洁,注重智能推送,多方面表现出对电脑路径和出版路径的依赖性回归现象。电脑和移动路径的共性特点有:性别的文化建构特征突出,新民间文学特质鲜明,青少年属性明显,浅层化、感官化和娱乐化内容比例多,呈现儿童成人化、成人儿童化内容,具有割裂式成长的隐含主题等。微博路径的语录体和散文随笔类文学作品比例较大,图像与文字互文的现象较多,文学作品呈现“轻化”特征,形成以话题为主要形式的公共文学交流空间的强互动特征。微信路径补偿了其他路径日渐稀缺的私密性、封闭性和精简性,延长了读者的时间感。同时该路径的文学传播未独立出来,被涵盖在百科、文化、情感、文摘等类别的公众号当中,严重撕裂了文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心灵鸡汤”泛滥。但也少量的纯文学、小众的“先锋”文学和作家自营(具有支付功能)的文学传播媒体(公众号或订阅号形态)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诗歌在微信上开辟了多模态传播空间,使诗歌之美重生。在接受价值的面向,在进化论和亲社会价值观的“坚守”同时,“嬗变”却是显著而深刻的:首先,传统文学价值评判体系在数码文字空间趋于坍塌,工具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滋生,后现代的反权威、反理性、反崇高、意义消解和拜金主义价值观取而代之。其次审美价值观念变化,发生内爆和分化,交流价值和自我满足价值比重上升。再次,假想性的文学的幻肢价值凸现出来,为了维持人的完整性,对肢体运动和社会生活进行滞留性的意象品味,对思想意识和个体经验进行假想性重构即为本文认为的文学接受中的“幻肢价值”——读者经由文学实现对超人的、超现实生活的肢体想象和力量延伸。此外,移动路径还具有构造美感生存私场景的独特价值,可以使读者获得场景性审美愉悦。微博路径的审美价值裂变为碎片式审美价值、社交性审美愉悦价值,以及群体认同价值,交往的主体间性价值。深入分析第二类路径——视媒路径的特征和接受价值,可以见识到视媒路径广泛传播的影响力,致使影视和文字相互影响渗透,造成了文学化的影视和影视化的文学的双重表象。另外,视媒路径更加注重仪式性景观的展现,大量的动态视觉刺激反而带来视觉饥渴和心灵空虚;拥有更低的创作自由度和更多的意识形态属性;产生隐喻的增生与消退。在接受特征中,女性观众显著偏多,情感交流、意义交换和参与公共生活的使用目的较为突出。接受价值为外向关注的感官娱乐价值,对时间和空间的立体式感知审美价值和公共空间价值等。第三类声媒路径主要来源于有声书网站及其APP,移动电台APP等,从路径内容特征层面看,声媒路径是文学经典的传播新渠道,诗歌和散文的多模态沃土,浸透着最大程度的孤独感,携带夜色阑珊和恐怖惊悚意味,伴随性和音乐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