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鲁迅乡土小说
民俗文化表达
俄译研究
摘要:
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继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鲁迅乡土小说不但具有文学意义、历史意义及思想意义,还具有宝贵的传统民俗文化意义。鲁迅乡土小说蕴含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的民俗文化表达,这些民俗文化表达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目前国内对鲁迅乡土小说中民俗文化表达的外译研究成果较少,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论文以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选取1971年В.彼得罗夫(В.Петров)、Л.艾德林(Л.Эйдлин)翻译的鲁迅小说俄译本,利用软件Word Smith和DéjàVu自建汉俄平行语料库,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举例等研究方法,将民俗文化表达置于宏观翻译生态环境中,运用其中的“三维”转换基本理论,分析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层面做出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并尝试评价其翻译质量,实现生态翻译学与民俗文化表达翻译方法与策略研究的有机结合。
本论文将鲁迅乡土小说中的民俗文化表达分为物质文化表达、社会文化表达和精神文化表达三大类及下属九小类,分别分析各类民俗文化表达的“三维”转换情况,总结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译者在进行“三维”转换时较多使用意译、仿译、创译的方法增加翻译信息,使翻译结果保持精准契合原文的同时给予俄语读者全新的文化体验,最终达到文化传播和交际目的。同时,译者尽可能保留了原文词句的结构特点,完整地保存了源文本的生态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翻译鲁迅乡土小说中民俗文化表达时,在语言层面的翻译能力较为出色,但对文化内容和读者交际方面的关注不足。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源文本词汇语句的结构把握到位,因此译者在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总体较为成功。然而,译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了解的部分偏差造成了俄语读者对源文本内容和文化理解上的困难,这也是译者在文化维和交际维转换上存在诸多不足的原因。
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本论文不仅可以为鲁迅乡土小说外译研究提供参考,还能够推动鲁迅经典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此过程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