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译者行为批评
“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
民俗文化负载词
《桃花扇》
摘要: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著名的昆曲,也是中国四大古典戏剧之一。作品中具体描绘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民俗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译者如何恰当准确地翻译中国民俗文化来助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重要课题。就《桃花扇》的英译而言,其译介历程跨越数个历史阶段,译者特点鲜明,具有较高的对比研究价值。
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分别从“翻译内”和“翻译外”两个层面对《桃花扇》的两个译本(艾克顿、陈世骧、白之译本和许渊冲、许明译本)展开对比研究。研究聚焦于两个译本中民俗文化相关词语的翻译对比,并从译者角度探索其背后的缘由。“翻译内”部分,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的“求真-务实”连续统为基础,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翻译文本的求真度、务实度以及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等方面内容;“翻译外”部分,针对译者自身特色,从译者的个人经历、社会语境和历史因素出发,发掘其对于译本的影响。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民俗学概论》将《桃花扇》中的民俗文化负载进行分类,通过统计与对比分析,本文具体研究发现如下:
第一,《桃花扇》民俗文化负载词种类丰富,但分布并不均匀。在本文所研究的《桃花扇》节选内容中,数量最多的是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共42个,占39%;其次是精神民俗文化负载词,共26个,语言文化负载词24个;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数量最少,仅17个。
第二,艾克顿版本与许渊冲版本对于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差异体现了两位译者行为在“求真-务实”连续统上的不同选择。艾克顿译本整体“求真度”大于“务实度”,但在翻译不同类别的民俗文化负载词时结果略有不同,如社会民俗文化翻译的“务实度”略高于“求真度”,其目的实现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受众接受上的平衡。而许渊冲版本的“务实度”是略高于“求真度”的,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更多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
第三,艾克顿译本偏平衡的翻译行为与许渊冲版本偏“务实”的翻译行为分别与他们各自的翻译目的、个人经历及其翻译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就翻译目的而言,艾克顿和陈世骧出于个人原因选择翻译这部戏剧,二人的汉学素养以及对中国文学的热爱使得他们在翻译时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白之在后期翻译与整理时继承了这样的翻译理念。许渊冲作为学贯中西的知名译者,致力于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因而他的翻译行为更加“务实”,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两个版本的翻译行为均具有较高的合理度。
译者作为具有独立思想的社会人,其翻译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本文期待为《桃花扇》的英译研究提供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的新的研究视角,为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研究及民俗文化传播的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