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杜甫
注释
民俗文化
形象构建
宇文所安
摘要:
民俗文化作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封建社会民俗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高度繁荣,杜甫的诗歌本身蕴含丰富的民俗元素,因此杜甫的诗歌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宇文所安译著的《杜甫诗》是首部杜诗英文全译本,在西方读者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副文本,是译者表达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形象构建。但是针对该书副文本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其中的中国民俗文化。
本文拟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结合形象学、民俗学和热奈特(Gerard Genette)的副文本理论的相关知识,以宇文所安《杜甫诗》中的注释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其中所有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注释并进行汇总分类,主要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本文发现宇文所安主要运用再现式建构,还原了诗中的民俗文化形象;其次运用了补充式建构,加强或补充了诗中塑造的民俗文化形象;最后进行了少量的重释式建构,构建了与诗中迥然不同的形象。
一、在物质民俗方面,译者还原了一个农业发达,物质丰富,等级森严的唐代社会;
二、在社会民俗方面,再现并补充了中国古代重礼的形象和娱人娱神共存的岁时节庆形象,并削弱了其中的迷信色彩;
三、在精神民俗方面,构建了富有神话色彩,寓教于乐的民间文学形象,求仙炼丹的道教形象,慈悲禁欲的佛教形象,辉煌的民间艺术形象,展现了唐代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
除此之外,宇文所安对中国民俗文化持有友好态度,尽管有些民俗形象烙上了西方文化的印记,但是他还是尽可能多地保留了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相异性。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过程,是翻译的过程,同时也是形象构建的过程,其中副文本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民俗作为文化物化形态的表现,又是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值得翻译研究者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