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民俗文化
教学策略
摘要:
民俗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多种风俗习惯的总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份量显得更加重要,初中语文教材越来越重视吸纳民俗文化。对初中生进行语文民俗化教学有助于陶冶他们的乡土情怀,对语文素养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也有较大帮助。论文在充分吸收、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内容研究法,论述了民俗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并以课文《端午的鸭蛋》为例,提出初中阶段散文民俗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融入校园融入课堂,进一步强化初中散文民俗文化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并对民俗文化和散文的核心观念进行界定,对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和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和学习语文素养的研究现状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研究思路以及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民俗与民俗文化的概念,主要对民俗文化以及学习初中散文民俗文化的依据进行概述并论证初中散文民俗文化教学的基本价值。第二章分析《端午的鸭蛋》这篇课文的民俗文化教学,从教学现象及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思考这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第三章以《端午的鸭蛋》作为散文民俗文化教学的案例,对民俗文化教学进行剖析。第四章对《端午的鸭蛋》进行一课两教,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有枝可依”,以期促进教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更好地进行初中散文民俗文化教学。第四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策略,设置经典校本课程,传承民俗文化。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民俗文化教学未来的前景和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俗文化的海洋,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地驰骋,运用初中语文散文民俗文化的教学方式将民俗文化深入到学生的灵魂最深处,让学生树立和中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的民族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