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
文化景观
火把节
时空变化
彝族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旅游活动成为新时代的消费热点。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厚重的原始气息、形式丰富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缩短了时空距离,提高了民俗旅游地的可达性,缩减了旅游出行的时间成本,实现了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了民俗旅游的发展。但是,由于旅游开发和现代性的影响,民俗的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民俗正失去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清醒认识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把握民俗演变规律,将为保护和开发传统民俗提供重要指导。在民俗旅游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其神圣性、神秘性、本真性、新颖性受到旅游者青睐,但在旅游开发和现代性的影响下,民俗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因此,认清民俗的发展演变规律对民俗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彝族火把节为研究对象,借用了方言地理学中时空树轮(Glottogram)的研究方法,根据从传统火把节地区到非传统火把节地区的空间变化梯度,选取普格县、荞窝镇、螺髻山镇、五道箐乡、西昌市为案例地,对5个案例地内5个年龄组的彝族居民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不同时间(年龄)和空间状况下居民了解和反映的火把节构成及变化情况,并从现代性和旅游开发两个维度,认识火把节时空变化的形成机制。调研历时27天,共得到101份有效样本。本文将民俗纳入地理学景观研究的范畴,从地理学视角下的时空维度入手,运用质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火把节的过程和意义进行分析,得到火把节过程和意义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发现:(1)火把节过程和意义类目。由质性分析可知,火把节过程归纳为迎火、玩火、送火。迎火主要包括杀猪宰羊、祭奠祖先、点火仪式;玩火主要包括穿戴民族服饰、传统赛事、现代活动、点火仪式;送火主要包括点火仪式、送火仪式、象征仪式。火把节的意义归纳为驱灾祈福、文化认同、经济收益、休闲娱乐、社会交往、获取荣誉。(2)火把节过程时空变化及其机制。通过对火把节过程类目节点数和占比的统计对比发现,普格和老年人群更加关注火把节过程中的玩火过程,西昌和年轻人群更加关注火把节过程中的迎火过程。通过相对集中指数比较分析,在旅游开发和现代性的影响下,火把节过程被选择性发掘利用,具有观赏性和表演性的环节被重视和延伸,而具有日常功能的环节被忽视,火把节过程出现了结构变化。(3)火把节意义时空变化及其机制。通过对火把节意义类目节点数和占比的统计对比发现,普格和老年人更加关注功能类意义(获取荣誉、社会交往),而西昌更关注仪式类意义(驱灾祈福)。通过相对集中指数比较分析,在旅游开发/现代性影响下,日常类(休闲娱乐)和仪式类意义由于娱乐性和仪式感较强被旅游选择而放大利用,在旅游开发区域更受关注。而功能类意义,由于其具有深层的民俗意义和面向社区的特点,在传统地区更受关注。(4)关于火把节的认知与评价。通过词频分析发现,“火把”是火把节的核心,以火的名义进行的狂欢,火把最受村民关注。其次是“斗牛”、“彝族”、“火把节”等,当地村民充分参与到斗牛等传统赛事以获得具身体验。“普格”、“点火把”、“摔跤”、“杀鸡”也受到关注,普格的日都迪萨是火把节发祥地的说法被大众认可。通过质性分析发现,当地彝民对于火把节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上,正面评价多于负面评价。其中正面评价可以归纳为节庆地位上升、弘扬民族文化和吸引力增强;负面评价包括吸引下降、传统消逝和商业化。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地理学景观概念与民俗文化研究相结合,在深入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年龄群体和不同案例地的对比分析,了解民俗文化景观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旅游开发和现代性对火把节的影响机制,为民俗文化地理研究做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