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阿胶
东阿
民俗文化
社会空间
文化策略
摘要: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作为一种文化再生产活动,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目众多,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文化的浸染下,在政府、民众等不同群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反作用于当地的文化、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阿阿胶制作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促进了当地阿胶文化的发展。东阿县作为“阿胶之乡”,为阿胶产业及阿胶文化发展提供了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政府、企业和个人作为不同的行动主体在其中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民众生活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本文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式,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以文献资料为辅,将山东省东阿县作为主要调查地点,运用民俗学视角,将民间故事作为历史事实的见证,分析阿胶文化在东阿县这一社会空间中的发展与演变;在挖掘阿胶文化中民俗元素的基础上与社会现实相照应,体现其时代特色与地域文化特征;此外从文化发展角度分析政府、企业与个人在阿胶文化发展中的资本构成及相对策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四章。绪论部分交代了本文的选题缘起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为千年流变的阿胶文化,对阿胶文化发展的地理空间进行分析。通过梳理东阿的历史发展和阿胶行业中心的转移,论证东阿县与今阳谷县阿城镇、平阴县东阿镇在历史上均属东阿县管辖,其阿胶文化发展也同出一源、相互影响。此外,对东阿阿胶商标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分析,体现其民俗文化价值。第二章为胶香满溢的阿胶民俗,对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中的民俗元素分析。通过梳理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中的传承谱系、行话,对其中的工匠民俗内容进行了归纳,体现了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的系谱性,行话则是其神秘性的表现。此外通过分析与之相关的民间故事,为阿胶的产生增添神秘感,突出其难得与珍贵,也反映出社会空间中的阶级对立。第三章为三位一体的阿胶文化社会,对东阿县阿胶文化发展中的资本力量进行分析。本章探讨在阿胶文化场中,政府、企业与个人作为不同的行动者所掌握的资本力量及实施的文化策略。东阿县阿胶文化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扶持,兴盛于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在同一个社会文化网络中,他们发挥着各自的资本优势,共同促进东阿县阿胶文化的发展。三方掌握的资本各异,其资本力量作为话语权的有效体现,对个人(个体)阿胶从业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章为生活本位的阿胶文化发展,对阿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分析。本章从行动者与资本、惯习与策略以及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东阿县阿胶文化发展中行动者与资本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惯习对行动者策略的影响,最后对东阿县阿胶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阿胶文化的未来发展,应以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为核心,突出民俗文化元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域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顺应民众思维,提升民众兴趣,进而对阿胶文化有效传承与传播。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文化载体,既体现文化价值,也促进文化发展。对单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关注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其历史发展与文化空间建构有进一步了解。一种技艺或作品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是因为它的文化价值亟待保护,保护的过程就是文化再生产的过程。在其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中,有效利用地域文化是对其进行原生性保护的最好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遗保护止步不前,而是要让当地政府和传承人对其进行正确认知,既不能过度开发,也不能束之高阁,有效利用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民俗展演以及文创产品开发是最佳选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元素“活”起来,让地域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发展的有机土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