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文化
历史教学
应用
三门峡
摘要:
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普遍认同、时代传袭的行为习惯,它包括物质生活、岁时民俗、方言、民间技艺等多个层面。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宽,民俗文化与历史的联系愈加紧密。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育教学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民俗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研究民俗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适应新课改下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调动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促进历史教学的具象化和生活化,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促进教学模式的开发和创新,为新课改积累经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结合教学实践及所学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对民俗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结合课堂和实践活动中的实际,尝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寻解决方法,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经验和教训,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的作用,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探索出民俗文化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合适道路。首先,本文从高中历史教材和高考命题出发,通过梳理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筛选出教材与民俗文化的联系。进而以新课标全国卷为例,列举历年高考中出现的典型的民俗文化相关的试题,论证了民俗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进而,笔者对民俗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图表对比分析,发现民俗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十分有限,有民俗文化本身的庞杂,也有学生、教师、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是从态度上来看,学生和教师对于历史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为教学工作和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后,笔者尝试着从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两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在课堂教学领域,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根据民俗文化的特点,从新课导入、课堂讲述和课后延伸等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片断的初步设计与探索。在教学实践活动领域,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情况,设计实地访谈和参观两个活动方案,这为拓展历史课堂,增强历史教学的现实感和生活感奠定了基础。最后,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发挥学生主动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开设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和合理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法,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仍要回归和指导实践,本研究旨在为今后的民俗文化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方向和支撑,在实践中经历检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进民俗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更好地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