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河流域
伏羲神话
信仰祭祀
文化产业
摘要: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伏羲神话在大河流域区域内广为传播。本文不仅以客观认知中的黄河流域的地理区划为研究范围,而是以伏羲神话流传的文化地域为要点,注重内在的发展脉络。当前学界认为甘肃天水为伏羲文化的发源地,随着部落的迁徙和文化的传播,伏羲神话由西向东,沿黄河流域经由山西、陕西,流传至河南、山东等地。因此本文选取甘肃天水,河南淮阳、新密为中心考察地,并涉及其他流传地山西吉县、晋城等。这些地区依照自身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形成了主题相近,情节相似,但又各有侧重的伏羲神话。伏羲神话以节日祭典、文化景观等新的叙事策略在现代社会中存续,成为区域建设的重要资源与文化动力。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从伏羲的原始文化考辨、神话传说研究、图像考古研究、信仰祭祀研究这四方面梳理了伏羲神话的相关学术史,归纳、总结了当前伏羲神话研究的不足,以此作为论文的突破口,并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第二章伏羲始祖神的形象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是伏羲作为独立神的神话叙事,从天人感应的神奇降生以及典籍记载与口头叙事中的原始形象两方面,摹绘了伏羲这一上古神祗的创世形象。第二节是与女娲粘连的神话叙事,通过对静态汉画像中的伏羲女娲形象的释读,将典籍文献与口承叙事进行对照,阐释其始祖形象背后蕴藏的生殖崇拜及原始的自然观念。第三章伏羲文化神的形象研究,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是通过对现今学界关于伏羲时代的多种学术论断梳理,对伏羲活动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将考古文物与语言叙事相衔接,印证伏羲作为部落文化英雄的人文形象。二是对伏羲文化功绩的解读,主要为画八卦、造书契、定婚嫁、驯六畜、尝百草、制琴瑟、做乐曲七大功绩。第四章伏羲保护神的形象研究,主要以伏羲神话的信仰空间为主,从官方的正统祭祀至民间信仰的兴盛,伏羲的人间帝王形象得以确立与巩固,其在乡村社会主要的宗教功能为求吉、求子、祛病。泥泥狗、担经挑也是民众伏羲信仰的重要表现方式。伏羲逐步演变为满足人们生活愿望万能的地方神灵。第五章伏羲神话的当代演绎,主要以伏羲神话在当今社会存续的两种形态为研究对象,一种为政府主导的节日祭典,在国家政府、文化精英与地方民众三方协力之下,伏羲的祭祀演变为国家、民族层面的根祖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另一种为文化景观的建造,以河南新密为例,既具有深厚的伏羲历史文化,包括传统的庙宇、碑刻、民间传说,同时也形成了以伏羲为文化符号的主题文化旅游园区,分析、论述伏羲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存在形态与文化意蕴。本文在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伏羲神话流传的典型区域与叙事主题,结合典籍记载中的伏羲文献,依照伏羲的三种叙事形象,梳理、归纳、整合了伏羲不同神话形象类型的文化内蕴与表现形式。在政府、文化精英与民众的共同塑造下,伏羲神话形象中原始性、自然性的文化色彩逐渐被削弱,地域性被弱化,成为公共的精神文化符号与地区建设的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