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部编本
初中语文
民俗文化
核心素养
摘要:
当下,在方兴未艾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语文核心素养成为热点话题。其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展开民俗文化教学,就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论题。兹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和教学来展开讨论。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事象的分布比较广泛。通过细致梳理课文篇目,语文教材中的民俗事象,可以分为农业民俗、工匠民俗、交通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民间艺术民俗等十大类。它们的大量存在,充分反映出语文教材中所蕴含民俗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教学和教育两大功能。在教学功能方面,民俗文化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视角,教师对课文进行解读时,可以考虑到其中的民俗文化。不仅如此,还可以对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在教育功能方面,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堂的民俗文化教学必须要注重策略,遵循一定原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民俗文化,要积极开发民俗文化教学资源。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重视教材的地位;二是要明确区分语文课堂与民俗课堂;三是要筛选民俗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民俗文化的教育探究。总之,民俗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