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文化
目的论
乞巧节
摘要:
译者受甘肃省礼县龙池湾战役纪念馆委托,参与了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的翻译工作。该书内容涉及乞巧节民俗文化、乞巧节风俗和遗存秦文化等。本翻译实践报告以此书第一章《陇南乞巧节》为原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翻译特点。原文内容涉及乞巧节的程式和乞巧节对女性的意义,本报告主要以Vermeer(1987)提出的“目的论三法则”为理论依据,充分体现了本次实践任务的目的性旨在传播民俗文化。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对原文本的背景信息、文本类型以及篇章结构、文化层面进行分析。译者查阅了《西和乞巧歌》、《跨文化旅游翻译》作为平行文本,以便获取准确的术语。在借鉴他人翻译的基础上,对翻译民俗文化的方法、技巧进行了探索,同时在文化负载词和流水句的翻译方法上做出一些研究。该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包括四字格、专有名词、范畴词、文化负载词、当地方言、歌词以及结构松散的流水句等。针对这些特点,译者运用“目的论三法则”,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技巧并总结如下:一、根据目的原则,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法、音译法等翻译方法解决词汇层面的翻译难点,旨在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二、根据连贯原则,采用句式调整、省略、语态转换、词性转换等翻译技巧来解决句法层面和篇章层面的翻译难点,旨在传递译文的逻辑内涵;三、根据忠实原则采用释译、补偿的翻译技巧解决文化层面的难点,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生态,旨在传递译文的文化内涵;最后,采用歌词押韵,再现原文歌词的音乐美,增加译文的感染力,传递文化。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译者得到以下体会:运用释译法有助于传递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运用语态转换有助于无主句的翻译,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此外,译者有待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综合运用平行文本、翻译理论、翻译方法和技巧,实现传递文化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