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白鹿原》
陈忠实
民间文化
民俗文化
神秘文化
摘要:
《白鹿原》作为一部凸显“民族秘史”的现代乡土历史小说,历史文化与民间文化必然是其诠释乡土历史的必要手段。因此在百年的历史文化当中抓住白鹿原上民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便是找到了这部“民族秘史”的灵魂与精髓。此论文在结构上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明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与价值意义,从民间文化立场角度对《白鹿原》进行阐释是对《白鹿原》研究的一个新的美学空间的探索,对既往研究起到了补充作用。《白鹿原》的写作是站在民间文化立场上,旨在通过一些显性的民间文化形态,以及隐形的民间精神文化,展现出民间社会中民众“自由自在”的生存逻辑和生命本真的状态。儒家文化的彰显是《白鹿原》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脱离了五四启蒙时代对传统儒家文化贬斥态度,它以乡土民间白鹿原上的民众为儒家文化的讲述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传统儒家文化优良的一面,它们是陈忠实抛给当代人的一把钥匙,让浮躁的当代人在反思中突破困境,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最后对《白鹿原》民间文化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本论文的研究重难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论文篇章进行了介绍。文章正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白鹿原上真实存在的民间文化形态入手,对比分析三四十年代的乡土民间小说中同等的民间文化形态,得出二者的不同在于,三四十年代对一些边缘的民俗文化、神秘性质的文化以及性文化多从启蒙立场出发,旨在启迪民众突破封建社会对人的束缚,而《白鹿原》是从民间文化立场出发,它里面的这些民间文化形态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它们蕴含着民众自在的生存逻辑和生存智慧。第二部分是从外部进入乡村民间的新式革命文化入手,发生在白鹿原上的“革命”不同于《红旗谱》《林海雪原》中所描写的革命,因为它们所持的立场不同,因此所要表达的态度、内容也有所不同。《红旗谱》、《林海雪原》等是从政治革命立场出发,它里面所描写的革命是神圣的、庄严的,同时也塑造了许多智勇双全、杀伐决断的英雄人物形象,而在《白鹿原》中陈忠实对其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他告别了以往革命小说中对革命历史庄严神圣的描写,从民间的文化立场出发,突出表现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人的生存艰难,以及革命历史中白鹿原人对待生存危机的处理机制。《白鹿原》中没有突出的革命英雄,但每一个历史中的白鹿原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胜利者,它们在战争、瘟疫灾难中拼命活着的生命精神呈现出了原始生命的自由与活力。第三部分从贯穿《白鹿原》始终的民间儒家精神进行阐述。对儒家文化精神的描写,《白鹿原》并不是首作,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中皆有所涉及,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对儒家文化的描述多从启蒙的立场进入,这一时期的作家看到的多是传统儒家文化中阻碍人进步的方面,目的在于启蒙大众。而《白鹿原》则是从民间文化的立场出发,表现传统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中所起的良性作用,它呈现出了一种正面的、甚至让人憧憬的文化氛围。其目的跟《古船》中的道家文化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处,即通过反思现代生活因为商业贸易频繁,人心趋于功利和浮躁所引起的一些生存困境,通过引入来自传统的积极的文化精神,旨在为新时代浮躁的社会提供一剂温暖的良药。结语是对以上三部分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