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语文教材
课程思政
民俗文化
教学策略
摘要: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继承与保护民俗文化的问题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民俗文化是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存在,一般都以零散的方式分布在语文教材中,因此也容易被忽略。了解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对于理解教材编撰的宗旨有重要作用,挖掘文本中的民俗文化资源,深入理解其内涵,对于提升文本解读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方面意义重大。在“课程思政”理念视域下,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思想政治课程表面,应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与路径,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地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这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倡导的“课程思政”理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措施。对青少年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也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由于多方面原因,有着密切关系的思政教育与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忽略,教师对语文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未给与重视,没有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的优势。近几年有关课程思政的研究是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但从课程角度研究中学语文教材还不是很多。教材中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寻求民俗文化内容思政渗透的方式,拓宽课程思政渗透的路径,对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总结归纳法、文献研究法,以课程思政为研究视角,结合陈启新的《中国民俗学通论》与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中民俗文化的分类方法,归纳整理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总结民俗文化集中性与零散性的分布特点,对屯昌A学校和B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两所学校关于在语文课堂上利用民俗文化进行思政渗透的教学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视域下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民俗文化内容的三教学原则和三策略,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民俗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合理区分语文课堂与思政课堂的三个原则,立足课程思政,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教学模式多元化,增强思政教育实践性;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与民俗文化底蕴的三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