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程
民俗文化
情境化
体验式
摘要: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俗文化渗透到语文课内外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意义。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民俗文化教育推进,需要“教”与“学”的相互融合,在加强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同时促进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定位和价值进行了界定,指出当前民俗文化教育中出现的教学内容失当、文化内涵误读、教育方式粗放等主要问题,接着系统地整理和分析了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四大类。经研究显示,在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即“集中出现于文本主体中”“分散呈现在助读系统中”“以单元主题形式呈现”,表现出零散、多样、不成系统的特点,民俗文化内容在语文教材及课程中的有机渗透是显性与隐性的结合。
通过对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细致的剖析,尝试将其引入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开展民俗文化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实践探索。以语文教师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为切入口,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出发推动民俗元素在语文课程中的教育性渗透。教师角度加强课程“情境化设计”,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实施情境化教学,以教材中具体的民俗元素为载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角度强化“体验式教学”,着重将民俗元素与学习任务群相结合,探究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民俗文化的参与可能,例如将民俗文化与多元阅读、田野调查、民俗写作等活动相结合。
围绕着“语文课程中的民俗文化”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应用,共选择1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与3篇课文,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四个维度进行辨析,以民俗的三种呈现方式为切入口,对接民俗与语文。以文本《荷花淀》作为教学实践篇目,借助民俗资源进行创新性教学设计,并完成民俗设计的经验反馈。这类由民俗元素延伸出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主动自觉了解、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