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遗题材纪录片
民俗文化
影像化表达
《面面相塑》
摘要: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我国许多宝贵的民间资源,已然成为传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载体。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问题的重视,纪录片的影像传播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非遗题材纪录片以极具特色的象征性符号对民俗文化进行记录与呈现,在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的同时,也打开了人们对民俗文化研究的一扇影像窗口。非遗题材纪录片作为展现民俗文化的记录形式之一,以影像呈现的方式对民俗事宜进行表达。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元素,融合艺术表现手法将各地区的特色文化加以传播,从而实现民俗影像的价值。本文以非遗题材纪录片中的民俗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非遗题材纪录片和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加以阐述,并结合现存的纪录片案例及自身的毕业作品《面面相塑》作为文本的支撑,试图说明非遗题材纪录片是如何进行民俗文化的影像化表达的。笔者通过对非遗题材纪录片中的民俗内容和呈现手段进行分析,探究非遗题材纪录片中民俗文化影像表达的困境及优化策略。如今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多以借助非遗题材纪录片向观众讲述民俗文化,其本质是一种内在观念与精神的传递。他们通过展现鲜明的地域色彩与民俗风情,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在社会集体中的记忆留存,从而建立起人们对现在和过去的联系,营造出一种感同身受、心理认同的价值感。同时,非遗题材纪录片用影像的方式为今后提供着历史资料信息,并对民俗文化进行直观的表达,将易于显得“生硬”的民俗文化进行“活态”传播,让民俗事宜深入人心。本文的研究重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并概括了民俗文化传播的价值意义。第二部分对非遗题材纪录片中民俗文化的表达内容、呈现的象征性符号进行划分,以此探求这类纪录片在内容表达上的特点。第三部分探究了非遗题材纪录片中民俗文化的呈现手段,分别从视听角度、叙事时空以及影像再现上作出相关分析。创作者们利用各种手段完成对民俗文化的呈现,从而达到真实与艺术的统一。第四部分围绕现有的非遗题材纪录片以及笔者在毕业作品创作中对民俗文化呈现上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此类纪录片往往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这也让纪录片创作者们迫切的想要提升它的内在价值,而忽略了在表达上的轻松性。随着非遗题材纪录片大量的出现,影像开始趋于一种固态模式化的建构方式。由于涉及过去影像现在无法记录的原因,这类纪录片也常在表达上受到一定的局限。对此,笔者提出了相对的优化路径,以供后人在创作时参考。首先是此类纪录片在影像表达上要更注重年轻化,符合新一代受众的审美需求。其次,在新兴技术手段的冲击下,创作者们要将技术赋能变为此类题材创作的“武器”。非遗题材纪录片在保持原有的文化内容优势上,依靠技术来提升影像的表现力。除此之外,创作者们在创作之初就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样才能建构出让观众带有文化自豪感的纪录片。笔者通过上述章节的研究在最后得出结论,非遗题材纪录片中民俗文化的表达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艺术性创作,应在影像传播过程中发挥出它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