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民俗文化
再生产
基层治理
三治融合
摘要:
新时代下,“三农”问题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乡村空心化、结构原子化以及文化边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以“管”为主的基层治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在现代化的语境下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再生产与基层治理互构,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民俗文化是民间的生活风俗习惯,尤其是在乡村地区,贯穿于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下实现了自身的更新与再生产,并在乡村社会中逐渐显现出其潜在价值。那么,什么是民俗文化的再生产?民俗文化又是如何实现再生产的?民俗文化的再生产与基层治理之间有何关系又是如何参与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的?由此,本文以民俗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文化再生产的理论视角,选取上饶石人乡板凳龙活动为例,采用实地访谈的方式,分析板凳龙民俗文化再生产的现实路径。在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板凳龙民俗文化由村民的日常风俗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后又逐渐演变为市场经济下的文化商品。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介入,并在惯习调适的共同作用下,影响着民俗文化的主客观网络结构,推动着民俗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民俗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民俗文化的再生产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必然趋势。当前乡村空心化、文化边缘化、结构原子化等问题造成了基层治理的困局,而民俗文化的嵌入,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民俗文化以一种柔性力量,推动乡村“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构建。民俗文化再生产过程中文化能力、规则意识与道德教化的重塑,推动着乡村自治、法治以及德治的建设。并通过民俗文化具体化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培养村民的自治意识,体制化文化资本的再生产强化村民法治思维,客观化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为乡村德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由此构建“三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