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陕北地区
传统民居
建筑艺术
民俗文化
保护与传承
摘要:
陕北千沟万壑的地域特征和邻接五省的地理位置使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孕育了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其中,传统民居作为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直观反映了当地民居的形制特征和艺术特色,散发了当地浓郁的民俗风情,并且随着黄河文化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发展,具有审美性、实用性及不可替代性。自2003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工作,旨在为富有价值的古村镇提供实质性保护,这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77]。然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陕北地区民居建筑在一定意义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一部分破坏来自于建筑自身缺陷的暴露,另一部分来自于外界(包括人为破坏在内)因素对民居建筑无意识的改造和加固。如,以生土为材料的传统窑洞由于室内通风较差、环境潮湿、光照不足等问题遭到了民众的遗弃或改造,加剧了建筑原始风貌的破坏,还加剧了窑洞建筑坍塌现象的出现,这无疑是不可取的。再如,高科技的引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老旧的建筑遗产已然被现代人视为落后、破旧之物,他们选择弃窑建房或置之不理。久而久之,传统将变得不复存在或停滞不前,文化也逐渐消失。因此,加强对陕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论文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及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委托项目的基础上,着重对陕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制和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进一步挖掘了陕北民居建筑背后蕴含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剖析了建筑与环境、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此过程包含对陕北地区古民居建筑相关文献的总结与归纳,运用田野调研法对陕北两市七县中保存完整、特色浓郁的民居建筑进行图片采集、院落测量及图纸绘制,获取了大量详实且宝贵的一手资料,为本次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陕北地域环境和人文历史入手,分析该地民居建筑特色的自然因素与人文背景;总结和归纳陕北民居建筑的分布情况和类型特征,并对民居建筑的聚落特征和艺术特色进行系统的概括。如:陕北地区民居建筑类型主要有窑洞式和砖木合院式两种,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呈带状、点状、支状、团状四种类型。在艺术特色方面,建造位置、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的相辅相成构成陕北民居建筑的自然之美;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空间布局构成室内外空间的独立性,拱券、窑檐、门窗结构的多样性构成了建筑的结构之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空间表现手法增加了建筑空间的连续性与流通性。(2)深入挖掘陕北地区民居建筑的形态特征及艺术特色,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分别对该地区民居建筑的院落形态、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民俗文化五方面进行剖析,并选取具有典型特色的民居院落进行实例论证。此外,为进一步强化民居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突出陕北地区民居建筑地域性特征,笔者采用横向对比的方式将该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与周边地区的建筑形态、院落形制、建筑单体及装饰艺术进行对比。如:民居院落形式以三、四合院为主,各别家世雄厚者出现组合和串联式;在空间布局上,窑洞民居以日字型和L型为主,砖木合院则以明三暗二式为主;在建筑构建和建筑艺术方面,丰富多变的建筑构建在满足实用性功能外还兼具装饰艺术,同时构建的丰富程度和装饰的精美程度均与主人身份、地位有关。此外,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装饰纹样体现浓郁的民俗观,主要以祈求多子多福、功成名就、五福三多之意者居多,纹样在雕刻时追求意大于形的情感共鸣,侧面凸显陕北人豪放、粗犷的性格特征。(3)基于以上研究,进一步强调陕北地区民居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并针对民居建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发展建议:以保护建筑原真性为终旨,从建筑的周边环境、材料、结构、布局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综合发展的考虑,从民众、政府和工艺的传承与革新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为今后陕北地区民居建筑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