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深度翻译
民俗文化
《万寿宫民俗》
中华文化外译
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统智慧的结晶,历史的鲜活见证,文明传承的纽带。作为“赣鄱文化精粹,江右商帮驿站,一带一路典范”,万寿宫民俗文化内涵深厚,是江右商帮的精神寄托,赣文化的鲜明标志,也是中华文化弥足珍贵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英译,对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具有独特价值。《万寿宫民俗》是全面介绍万寿宫民俗文化的一本学术专著,勾勒了万寿宫文化发展脉络、追溯了其历史变迁、描绘了惟妙惟肖的神话传说。译者节选书中序言及神话传说部分章节,兼顾历史性、民俗性、文化性与趣味性,为译入语读者构建栩栩如生的万寿宫民俗文化语境,以期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生机与活力。发轫于文化人类学,深度翻译理论自诞生之初就与文化文本的传播密不可分。基于“深度化语境”的准则,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于1993年提出深度翻译的概念,强调对异质文化的尊重和释义。深度翻译策略的核心在于添加各种形式的注释为目的语读者再现源文本的文化语境。根据注释距译文的远近,该策略可划分为正文型、紧密型和疏离型。《万寿宫民俗》蕴含着诸如道教文化、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等丰富的文化元素,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应尽可能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使目的语读者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因此,译者采用深度翻译理论作为指导,探究其在民俗文化英译实践中的适用性。通过翻译实践和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深度翻译指导下的民俗文化外译中,应优先采用正文型深度翻译策略;因其不仅具有方便读者阅读的隐性特征,且更符合英语行文逻辑与表达习惯;如添加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文内括号、破折号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始终牢记简洁原则;译文以服务读者为最终目的,故此不宜冗长。其次,当中国特色民俗意象在目的语存在文化空缺,且无法使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概述时,可采用紧密型翻译策略加以注释,如添加脚注或插图。但同样要用之有度,不可本末倒置,影响目的语读者阅读的流畅性。最后,为构建一张丰厚的文化之网,将目的语读者引入异质文化的殿堂,进一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采用疏离型深度翻译策略,如添加译者后记、推荐拓展阅读书目等。译者必须确保附录材料的权威性与可靠性。深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民俗文化外译尚不多见,同时,万寿宫文化英译较为匮乏,在海外的传播与推介严重不足。因此,本次实践将深度翻译理论运用于民俗文化英译之中,有利于助推中国道教文化、历史文化与神话故事的国际传播,为相关文本的英译实践及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