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宋词
民俗文化
教学实践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精神之所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以各类载体再现历朝历代各地的风土人情。宋词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虽内容简短,但词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它广泛地展现了宋代的风土人情和民俗生活。从某种程度来看,词不仅是抒情,更是当时历史和生活史的写照,正如清谓“六经皆史”。而以往研究者多从抒情鉴赏、词学风格等视角切入,然以其词与民俗生活史的角度切入者较少。因此中学宋词文本教学,则有必要对教材中宋词文本所蕴涵的民俗文化略作探究。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选题缘起与价值、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目标与内容、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方法五个方面进行概述。第一部分:对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宋词进行选篇统计,细致梳理宋词的选篇数量、比重及编排情况,并归纳概括选词特征。另外,参照钟敬文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分类方法,一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类。然就具体的文本所涉及到的民俗现象的揭示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各种民俗现象的杂糅,也有单一类型民俗现象的表现。而结合诗词文本的文学性来讲,其以抒情写志和意象意境表现为主,因此一些民俗现象实际也是依附意象和物象来呈现,故文本以意象和物象民俗为类,既基于传统民俗分类方法,又依据文学文本的特有特征而有所开创,从而推进教材中宋词文本的深度教学。第二部分:将民俗文化教学作为中学宋词教学的一个切入口,因此本部分详细地对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宋词民俗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根据民俗文化的分类情况,着眼于物象与意象的角度,选取宋词中极具代表性的节日类、建筑类和服饰类意象物象民俗,从文化原型、语象到物象和意象生成与文化内涵衍生进行探讨,从而发掘中学教材中宋词文本的“文化”功能性。第三部分:以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苏轼《水调歌头》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个案为例开展民俗文化与宋词教学的实践探索。着重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来探讨宋词民俗文化教学的要素。结语部分:通过对教材中宋词的选篇分析及其所涉民俗文化题材的分类分析,发现宋词抒情与写物的密切关系,即物象与意象构成,以及物象与民俗文化传承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因此从民俗角度来助力宋词文本解读有利于追溯与再现词人的创作语境,并设身处地感知词人情感与心境,继而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开拓学生阅读文本的宏观视野以及培植发散性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