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统民俗文化
校本课程
新课程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种类众多,有思辨型的诸子思想,有规章制度型的律法政条,有实用型的工农军商条例,有以古文、诗词、曲赋为表现形式的语言典范,还有体现习俗风情的饮食、服饰、建筑、节令文化等。在这些类型的传统文化中,传统民俗文化丰富而多彩,形式千姿百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鲜活记录,反映出人们在固定时期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状态,又在不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传递了人们的寄托和精神情感。时至今日可以说,中国人进行传统文化体验和传承最直接且最丰富的文化形态就是民俗文化,当我们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时,实际上就是在关爱、保护和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和优良的生活方式。(1)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特点的民俗文化是拓展语文学科学习的宝贵资源。
语文学科表现形式灵活且多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建设,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必要的精简、调整、补充,加强语文学习活动中内容和目标的整合,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和发展”。(2)《课程标准》明确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特长,这为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背景支撑,也给予了教师更大的自主权和空间去进行传统民俗文化的探究。此外,现在的教育考试,也常涉及民俗文化知识的考查。所以,民俗文化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知识拓展时要重点考虑的对象。
但关于民俗文化的现实教学环境却不乐观。主要是因为民俗文化本身种类丰富多样,分布广泛零散,教材编写者的着眼点往往放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难以顾及民俗文化成体系的问题。(1)同时很多教师对其的教学多凭喜好,甚至在课时紧张时,往往倾向于选择忽略非必要的教学内容。(2)学生对其的学习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知识体系难以构建,学习效率低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梳理挖掘,研究其教育功能,开发校本课程,充实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摸索尝试,满足时代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需求,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主要以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礼仪、传统建筑为主题进行了高中语文《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进行了论述。绪论部分简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缘由、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本课程开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开发本课程的理论和政策依据、统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的变革分析、突破教学困境的需求分析、打造特色化教育的需要几个方面探讨了此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从课程的开发原则、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教学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第四部分主要呈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和探析的课程成果。第五部分主要梳理课程开发实践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开发问题提出优化策略。
本论文研究基于语文新课程背景,立足学情和教情,旨在从语文学科视角探析获取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开发和传承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探索丰富语文学科学习的方式,拓展语文学科的学习资源。可以说,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背景下践行语文课改理念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