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乞巧节图像
民俗文化
礼俗性
女性意识
摘要:
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这是一个浪漫又有诗意的节日。提到乞巧节总是会联想到动人的牛郎织女故事,牛女故事和乞巧节是紧密相连的,牛女故事推动着乞巧节深入民间,乞巧节也促使牛女故事传播得更为广泛。两汉时期有明确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到了唐宋乞巧节已成为官方规定的法定节日,明清时期乞巧节是人人参与。乞巧节在形成与发展中,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由此乞巧节的流行与推崇也会推动着相应的节令图像产生。
本文以传统乞巧节图像为研究对象,借助民俗学、图像学、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的相关成果和方法,梳理传统乞巧节图像的流变,从不同的历史朝代语境探索,研究其图像范式和图像主题内容的变化和稳定性。通过解读这些乞巧节图像,从内容与形式方面归纳传统乞巧节图像的谱系,分为四类谱系,包括岁时食俗、节日器物、吉祥动物以及环境景象,从谱系中了解古人通过图像创作对乞巧节民俗情感的表达。
乞巧节图像是传统节令图很重要的题材,其图像的功能与价值是值得关注的,因此进一步探讨图像隐含的象征意义、精神内涵与图像功能,了解乞巧节的礼俗性、民众观念特别是女性意识观念。乞巧节的活动主体是女性,她们在节日的夜晚祭拜织女,祈求心灵手巧,举行着各式各样的传统习俗活动。古代女性借助着节日传递着自己的心理诉求,释放着情感欲望,文章透过乞巧节图像中表现的一系列民俗活动,解读传统女性与社会的关系。此外结合研究内容,更好的传播与继承传统乞巧节的民俗内核文化,促进乞巧节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中更好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