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空间布局优化
充电需求
充电设施
新能源汽车
多源大数据
摘要:
碳排污染和资源紧缺的双重压力使得新能源汽车逐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低碳转型的新趋势,但当前充电设施却面临着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等问题。因此本文对特大城市济南市区进行研究,通过多源大数据对城市人口分布、交通组织、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进行综合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充电设施空间需求影响机制;然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结合得到的综合赋值法对各评价指标赋予权重,以此构建快充和慢充设施空间需求评价模型,得到充电设施合理分布范围和规模;最后基于此对充电设施提出了相应的布局优化策略。通过本文研究可发现:
(1)工作日和休息日人口活力高热区均呈现“中心集聚,四周递减”的趋势,但休息日白天高热区分布更为集中且活力热度加强。高可达路网划分为七个片区,穿行性高的道路主要有17条,高路网密度区域主要分布在四个核心区域,绝大多数地区路网密度较低。商业中心为点状分散布局;公服设施整体更为集聚,有三个密度核心;公园景区分布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天下第一泉景区附近;交通设施覆盖面较广,整体密度偏差不大;居住小区集中在中部片区,越外围密度越低。建筑覆盖率高的区域分布在市中心偏北部;土地开发强度布局较为分散,主要以点状和面状形式集中在高层住宅区和商务办公区。经济发展主要沿经十路两侧分布;房价水平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和东南部,居民购买力较高。
(2)工作日和休息日人口活力强度和交通站场规模与快充设施,以及路网可达性和慢充设施的相关性最高,具有高度的关联性。路网穿行性、建筑覆盖率、容积率和房价水平分别与快充和慢充设施的相关性相对较低,关联程度较弱。
(3)居民认为路网可达性和穿行性、商业中心和交通站场规模四项因子对快充设施布局的影响程度最高;工作日人口活力强度、居住小区规模和房价水平三项因子对慢充设施布局的影响程度最高;而路网穿行性、公园景区规模、容积率和房价水平四项因子数据本身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最大。
论文通过对充电设施空间需求进行全方面分析,提出了以下布局优化策略:人口密集区增设充电设施;人口稀疏区调整充电设施布局;针对道路通行能力合理布局;增加充电设施可达性;结合商业办公区、各类公服设施、景区公园、交通枢纽和住宅小区停车场合理布局;充分利用闲置或低效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开发密集区;引导产业集聚区充电设施完善;结合居民消费水平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