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睡眠障碍
中医证型
聚类分析
儿童
摘要:
目的: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判定儿童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型,归纳儿童睡眠障碍的中医证候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更好地指导儿童睡眠障碍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本研究对象选择于2020年8月25日到2021年11月30日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睡眠障碍儿童。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四诊资料,将收集的404例睡眠障碍儿童的四诊资料录入电脑,进行聚类分析。依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再由导师依据临床经验及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最后确定证型名称。结果:1 一般情况分析:本病男孩多见,发病年龄集中在1-3岁,其次为4-7岁,常见诱因是睡前饮食,其次是情绪不安,常见合并症为易感和上呼吸道不畅。2症状分布:本次研究纳入的404例睡眠障碍小儿中,出现频率在20%以上的主症依次为睡眠翻身多、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少、易醒、夜啼、蹬被子、俯卧7个指标。出现频率在20%以上的兼症依次为户外活动可、食欲不佳、挑食、精力旺盛多动、口气重、脾气急躁、多汗、户外活动偏少、大便干、久坐少动、睡前饮奶、舌红、苔薄白、苔白稍腻、脉沉缓15个指标。3聚类分析判定各证型及主要辨证内容:第一类:脾虚肝亢证(25.82%)。主症:睡眠易醒,夜啼,惊醒;兼症:精力旺盛多动,户外活动尚可,睡前饮奶,睡眠开灯,皮肤湿疹,大便稀溏;舌脉:舌红,苔白稍腻。第二类:痰热内蕴证(17.67%)。主症:睡眠多梦,睡眠节律颠倒,睡眠打鼾、张口;兼症:挑食,食欲旺盛,脾气急躁,手脚心热,怕热,上呼吸道不畅,大便困难,大便干,大便臭;舌脉:苔黄腻,脉细弦。第三类:脾虚食积证(36.44%)。主症:睡眠翻身多,俯卧,蹬被子,磨牙,梦中异常动作;兼症:口气重,食欲不佳,胃脘不舒,腹痛腹胀,多汗,黑眼圈,易感,形体消瘦;舌脉:舌稍红,苔白厚腻。第四类:心脾两虚证(20.07%)。主症: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少;兼症:面色不华,久坐少动,四肢不温,神疲体倦易乏力,久居室内,情绪不安,户外活动少,屏视时间过长;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脉沉细。结论:儿童睡眠障碍发病有性别、年龄及上呼吸道感染史的差异,常见诱因为睡前饮奶,常与食欲不佳、挑食、大便干等消化道症状及精力旺盛多动、脾气急躁等情志类症状同时出现。儿童睡眠障碍主要证型为脾虚食积证(36.44%)、脾虚肝旺证(25.82%)、心脾两虚证(20.07%)及痰热内蕴证(17.67%)4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