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抽动障碍
睡眠障碍
共患病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
研究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共患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SD)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提高对儿童TD共患SD的认识,指导临床医生对诊断明确的TD儿童监测关键的临床特征及识别相关影响因素,根据相关影响因素预测SD发生风险,为专业人员综合评估、诊治及预防儿童TD共患SD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
方法:
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1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的121例年龄4-12岁TD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儿童抽动障碍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病例,向家长详细解释本次研究目的,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入组TD儿童是否符合DSM-5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分为抽动障碍共患睡眠障碍组(TD+SD组)和抽动障碍组(TD组)。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收集两组儿童的一般情况问卷(自制),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当场核验并回收;同时收集患儿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铁蛋白、微量元素、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数据,汇总统计。应用SPSS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
***+SD组与TD组在CSHQ总分、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异态睡眠及白天嗜睡方面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夜醒及睡眠呼吸障碍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SD组与TD组一般情况比较,在父母文化程度、母亲孕期情绪、分娩方式、是否合并ADHD方面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年龄、居住地、照料者、父母职业、母亲怀孕年龄、母亲怀孕周数、孕期补充维生素、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孩子出生后疾病史、出生体重、有无兄弟姐妹、饮食情况、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参加兴趣班、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SD组与TD组在抽动严重程度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SD组与TD组在铁蛋白水平、25(OH)D水平、微量元素铁和微量元素铅水平方面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微量元素锌、钙、镁、铜水平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微量元素铅水平(OR=1.070,95%CI 1.015-1.129,P<0.05)是TD共患SD的独立危险因素,母亲高文化程度(OR=0.258,95%CI 0.084-0.798,P<0.05)、父亲高文化程度(OR=0.237,95%CI 0.073-0.774,P<0.05)、正常范围内高铁蛋白水平(OR=0.928,95%CI 0.892-0.966,P<0.05)是TD共患SD的保护因素。
***曲线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铁蛋白水平、微量元素铅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8(95%CI 0.560-0.756,P=0.003)、0.622(95%CI 0.521-0.723,P=0.022)、0.791(95%CI 0.708-0.874,P<0.001)、0.652(95%CI 0.524-0.779,P=0.004);联合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95%CI 0.804-0.930,P<0.001)。
结论:
1.儿童TD共患SD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就寝习惯差、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维持困难、睡眠焦虑、异态睡眠及白天嗜睡方面。
2.高微量元素铅水平是TD共患SD的独立危险因素,父母高文化程度、正常范围内高铁蛋白水平是TD共患SD的保护因素。
3.高微量元素铅水平、父母高文化程度、正常范围内高铁蛋白水平联合预测TD共患SD的效能明显优于单一指标独立预测。
4.对TD儿童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共患SD的情况,对相关影响因素予以干预,对家长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有利于患儿病情恢复及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