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
大课间体育
活动内容
优化设计
摘要:
小学是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也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减少心理疾病的基础阶段。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近20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中重要的环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均衡民族薄弱地区的教育资源,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本文旨在采用科学方法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室内外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科学指导、严格执行,改善原有大课间的活动现状。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喜德县城关小学(以下简称城小)大课间体育活动,发现原有大课间存在和有待改善的问题,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案例实证,以期完善喜德县彝族母语之乡的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其他小学提供案例实证和借鉴。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城小原有大课间活动现状,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如活动内容单一;活动时间不足;场地不够器械陈旧;学生人数众多和参与度不高等问题。2.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设计以室内课间操和体能练习为特色,既拓展活动场所,又紧扣健康促进主题;既增加活动内容,对增强体质又有一定促进作用。活动形式多样能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设计方案简单易操作,具有一定可行性。3.活动内容的优化设计较为丰富,具有多元性。一是集体活动方式的室内特色课间操,二是室外以分组活动方式进行的体能练习。满足小学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发展需求,学生易于接受;并因地制宜、绿色环保自制器械,合理利用场地。4.优化设计民族地区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流程,增加了学生活动时间,管理更务实,具有合理性、高效性和安全性,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发展。5.活动内容的优化设计需要后续的实证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和整理并固化成果,达到一定的可推广性。并提出以下建议:1.因地制宜。根据城关小学学校场地、学生人数、师资人员、器材设施调整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2.因材施教。设计不同水平段、不同身心发展的内容时,应根据民族地区学生身心特点,把握锻炼时间和负荷,达到有效的活动效果,固化和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3.整合创新。更新资源,通过网络了解有关体能训练的视频和书籍。推广应用研究成果时,要进行教师培训,增加经费,合理配置室内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4.总结交流。建议中小学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大课间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活动内容的设计提供相关的活动素材和案例,为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进而面向民族地区的大课间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