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
大课间体育活动
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摘要: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在校学生每天基本的运动保障,对促进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发展,增强其身体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研究集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与经济发展滞后一体的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揭示其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与制约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为凉山州学校体育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对促进民族区域和谐稳定具有社会学意义。本研究根据凉山州不同市县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抽样,最终从凉山州17个市县共22所少数民族初中学校中抽取一市五县的6所学校:调查教师27人,学生738人。利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不同生源地、性别、年级学生对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动机等差异性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1)彝族达体舞作为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将其与现代体育融合发展,既能丰富大课间活动内容,又能保护和传承彝族传统体育项目;符合当地学校与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凉山州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优势与基础;促进学校构建具有彝族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学生获得民族归属感和实现自我价值感;为促进民族团结和区域和谐稳定奠定基础;(2)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情况较为乐观,表现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意识到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对其持支持态度,且不同性别、生源地无明显差异;(3)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学生锻炼的动机呈现多元化,除掌握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强身健体外,其他动机呈现出显著性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生倾向于为了消除学习疲劳和减肥健美,而男生倾向于结交朋友和发展体育特长;(4)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体育教师与学生对现有大课间场地器材的满意度均低,不同生源地教师的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异,但学生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表现为经济滞后区高于经济发达区;(5)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均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评比,但评比活动中领导主观性较强,缺少明确的评比标准,没有构建统一完善的大课间评价体系;(6)凉山州少数民族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制约因素主要是学生与学校两个方面。学生方面包括学习压力较大和锻炼动机不够明确;学校方面包括领导的重视程度较低,大课间体育活动单次持续时长低于标准、内容更换频率低且被占用现象严重,部分学校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进出场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