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课间活动
非正式群体
固化现象
摘要: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亲社会群体现象,我们应该正确且客观的研究它。在小学生的非正式群体,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稍长,正处于青春懵懂的期间,萌发出自我独立意识和性别意识,有获得同一感和亲密感的社交需求,通过结识兴趣相投的朋友形成自己固定的“小圈子”,便形成了“群体固化”现象。积极正向的非正式群体能够引导群体成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并积极参与进行班级建设。但非正式群体也容易出现拉帮结伙的现象,对自己和集体都成消极态度,这不利于良好品质和社交能力的养成。因此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课间活动的“群体固化”现象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是在通过小学高年级课间活动的“群体固化”现象的一次调查研究,发现课间活动的“群体固化”现象的影响,研究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利的引导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用于调查小学高年级课间活动的“群体固化”现象和教师管理方式的问卷和访谈提纲,运用SPSS23.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从而寻找出小学高年级活动的“群体固化”现象的主要影响和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建设性建议。笔者针对小学高年级课间活动的“群体固化”现象调查和数据分析总结得出“固化现象”对学生具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中形成消极影响主要因素包括自我理想追求的“刻板印象”、群体情感互动的“心理固化”、群体价值实现的“利己主义”、核心人物思想的“权威认同”、交流行动模式的“封闭桎梏”,在了解存在问题的因素上,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课间活动群体行为的引导策略。主要包括为兼容非正式群体目标,走向双向群体的目标轨道;打破群体间二元结构,做好核心人物的引导工作;建立多元化沟通渠道,共享高灵活性的群体思想;满足有序性流动需要,运用积极有效的群体压力;加强交互式沟通方式,营造良好合作的管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