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学
大课间活动
小场地
实证研究
区队化
摘要:
根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小学15.80万所,较2019年减少2169所,下降1.35%;小学在校生10725.35万人,较2019年增加164.12万人,增长1.55%[1]。尤其是口碑较好的学校每年新生入学人数逐年攀升,导致学校的班级数量逐年增多,学校学生人数压力逐渐增加,学生人均活动面积不足已成为影响学校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曲宗湖先生提出,学校体育的发展要从“提高体质”转变为“立德树人”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是相辅相成,并不冲突,是学校价值追求的不断完善,“提高体质”是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立德树人”是学校体育的更高层次追求。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广泛认同,教育被认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创新设计了“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以小学体育活动场地不足这一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发展目标融入大课间活动的设计理念中。本研究将深入挖掘小学大课间活动的育人效能,提升大课间活动对学生影响的深度和价值,为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力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以及实证研究法等对小学大课间活动的目标、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合理的“区队化”设计,切实解决学校活动场地和学生身体活动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以具体案例为依托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与效果分析。研究结果:(1)“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依据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传帮带原则、可持续原则、兴趣性原则、安全性与秩序性原则设计出包含大课间活动的目标任务、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价效果等内容的大课间活动方案。(2)“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在石家庄市西苑小学进行了案例实施。实施过程中,首先,确定了学生上、下午两批次轮流参加室内、外大课间活动的方案,并根据39个班级的楼层和位置对学校200米的室外田径场进行合理划分,同时制定了保障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的通行路线规则。其次,打破按年级分区域、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低、中、高不同水平年级的学生混合组成8个队伍,目的是为了在大课间活动中充分发挥中、高年级学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制定了优秀队伍评比和轮流检查制度;将大课间活动环节扩充为准备、活动和拉伸三部分,丰富和完善各环节的具体活动内容。最后,积极开展大课间比赛,形成校内体育“学、练、赛”一体化发展与协同推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氛围。(3)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对“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的实施效果较为满意,明显提高学校场地的利用率、学生在校园内通行的秩序性增强、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4)学生在实施“区队化”大课间活动前后平均心率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最高心率变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实施“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后,在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兴趣方面,喜欢与非常喜欢大课间活动的总比例由70.15%变为85.82%,学生喜欢大课间活动的原因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学生认为大课间活动内容很有趣,占比由原来的15.96%上升到33.91%。在学生的校园责任方面,91.05%的三年级至六年级小学生表示愿意和非常愿意担任大队委的工作和任务。但在“区队化”大课间活动实施前,认为自己有机会和非常有机会担任大队委职务的学生只有60.44%,方案实施后,认为自己有机会和非常有机会担任大队委职务的学生提高至87.31%。在团队合作方面,方案实施后,非常喜欢和喜欢小组合作的小学生占比均增长约6%。在学生社会交往倾向上,“区队化”大课间活动实施后,愿意以及非常愿意和非同年级学生一起活动的人数由实施前的44.04%增长为61.19%,增长幅度为17.15%。在学生遵守校园规则方面,“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实施后,认为大课间活动过程非常有序的学生由原来的19.40%上升至62.69%。研究结论:(1)“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由大课间活动的目标、体育活动内容、组织管理形式、评价效果等内容构成。(2)“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能够满足小场地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需求,通过在西苑小学的应用,证实“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是可行的。(3)“区队化”大课间活动方案提高了学生参与大课间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学生承担校园责任的需求、增强了学生社会交往意愿;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认可与支持,对校园秩序与校园安全的营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保障大课间活动秩序性和安全性方面有着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