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长春市
城区
大课间
现状
对策
摘要: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使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呈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全国普遍实施和开展,从而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元化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人们的越来越重视健康,越来越多的加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体育运动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学生的体育运动,人们多注意“体育课”,往往忽略“日常体育活动”。实际上,当今对广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日常体育活动莫过于“两操”,即早操和课间操。然而,多年来学生的“两操”,只是做一套国家规定的徒手操,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往往是被强制参与,因而“出工不出力”,收效甚微。在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之际。引导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积极利用和开展大课间活动便成了阳光体育内容中一项重要的途径。
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是调节情绪,振奋精神,消除大脑疲劳,让学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后续课的学习。它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折射学校管理的体制;既体现一个学校校风校纪、学生的精神面貌,又反映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效果仍然不佳。因为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形式单调、内容枯燥”这一弊端。
本文里从长春市城区初中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现状着手分析。对长春市城区初中大课间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态度、动机、时间、项目的现状以及各个学校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形式、宣传方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长春市城区初中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比较普及,所有的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国家号召的大课间活动,但是各个学校开展的情况很不均衡,初中三年级开展大课间活动的程度明显低于初中一二年级,在初中一二年级有39%的学校能够保质保量开展大课间活动,保证每天大课间活动时间超过1小时,77%的学校能够保证每天都开展大课间活动,但是还有18%的学校不能够保证每天都开展大课间活动,在三年级中只有11%的学校每天大课间活动的时间超过1小时,44%的学校每天能够按照要求开展两次大课间活动,还有33%的学校不能够保证每天都开展大课间活动;第二,长春市城区初中生参加大课间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参与的动机不够明确且呈现趋势多元化状况,有48%的学生非常喜欢大课间活动,希望通过大课间活动游戏、玩耍、减轻学习负担,丰富自己的学校学习生活,但是还有15%的学生对大课间活动无所谓,9%的学生不喜欢大课间活动,另外在调查的男生与女生在对大课间的态度和参与大课间的动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第三,长春市城区初中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形式统一,内容比较单调,调查的所有学校大课间活动期间都要先安排广播操活动,其他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篮球、足球、健美操这些传统的运动项目上,而且这些也都是体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没有安排的大课间活动项目,大课间活动没有统一组织,而是让学生自由活动;第四,长春市城区初中学校由于体育教学理念、体育场馆、体育教学设施、学校类型的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大部分初中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导致校园体育文化气氛不够浓厚、活跃,这就直接制约了大课间活动的气氛,也同时制约了学生在大课间活动期间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的学习,影响学生体育能力和习惯的养成;第五;影响长春市城区初中学校大课间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积极的因素主要是行政部门的规定、学校领导的重视、体育工作者的积极工作态度,消极的因素主要是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组织管理尚未系统化、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有限、组织者的培训机会少、没有丰富的活动思路、季节的问题等;第六,长春市区城大课间活动中体育工作者对其宣传、教育、指导等工作力度不够,大课间活动还仅仅停落在大课间活动的本身上,处于封闭状态,与体育课、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脱节,造成大课间与体育课在目标、内容、形式上不能有机的结合,不能达到大课间活动的目标。本文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对未来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