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学大课间
体育活动
广州市
参与态度
摘要: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区域密集型,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我国奥运金牌在北京奥运会获得历史新高:世界第一,这标志着体育大国开始了。不过教育新闻常报道,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仍然处于不乐观状态,大大地引起了政府、社会各阶层的高度关注。学校体育中,人们一味关注“体育课”,而忽略“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课的事故引起社会很大的关注,学校体育带有一种放羊式的教学,如果要求严格学生承受不够,万一出现事故,学校领导及教师难逃责任。如今在广大中小学生影响最广泛是早操和课间操,普遍存在集合排队时间久,活动时间短,运动量不够,学生不感兴趣,运动效果收效甚微。 在国家教育部要求的“每天锻炼一小时”政策带动下,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焕发动力,消除学习带来的思想疲劳,给学生一个新的精神面貌集中去学习。它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从体育活动的精神面貌可以展示一所学校的品质,学生的体质及健康水平。但是,仍有大部分专家认为没有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死板形式、内容一致”的弊端,达不到预期锻炼效果。 本文从广东省中学大课间录像评比一、二、三等奖的13所中学为研究对象,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安排每周次数、时间,组织形式和内容,调查学生的参与态度、动机,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宣传、评价、安全等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广州市的初中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同年级开展内容、时间具有差异性,初三由于学业压力削减严重。 第二,广州市的初中生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男女生的参与态度和动机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第三,广州市的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没差异,活动内容简单固定。按照先集中广播体操,再分组舞蹈、篮球、足球、中考体育项目,最后跑操的组织形式;在天气不适下,基本用自习课采代大课间体育活动。 第四,影响广州市初中大课间活动的因素有两方面,有积极的因素和消极的因素,消极因素占主导。尤其体育场地小、设施不足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活动。 第五,学校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理论的教育指导但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评价及安全方面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