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互联网+微课
高校公共体育课
武术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领域都融入了互联网元素,教育领域也在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逐步催生了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金课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教学方式。在“互联网+”计划行动的背景下,为进一步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问题,优化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掀起了我国课堂改革的热潮,“互联网+”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以及微型学习理论的梳理分析,构建了“互联网+微课”的高校公共体育武术教学方式,并将“互联网+微课”教学应用到深圳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之中。本教学实验,随机抽取深圳大学2019级参加武术课学习的12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2人(男生32人;女生30人),对照组64人(男生31人;女生33人),实验组采用“互联网+微课”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验证“互联网+微课”教学方式对提高武术技能、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及体质健康的效果,并得出以下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1)深圳大学武术技能考试满分为60分,经过18周不同方式的教学,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有较大差距,经独立样本T检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为42.438,实验组平均成绩为46.161,T值为1.328,P值趋于0,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2)实验前、后通过《体育自主学习量表》对两组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测量和多重比较,实验前两组学生的P值为0.61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后两组学生的P值为0,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后对照组学生的P值为0.339,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的P值为0,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在体质健康的多重比较中,男学生的坐位体前屈的多重比较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5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和1000米项目上,实验组实验前后的P值分别为0.016,0.026,0.006,0.00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及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及P<0.01);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的P值分别为0.041,0.034,0.025,0.0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女学生的坐位体前屈和仰卧起坐的多重比较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50米跑、立定跳远及800米项目上,实验组实验前后的P值分别为0.003,0.024,0.00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及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及P<0.01);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学生的P值分别为0.012,0.045,0.029,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实验结果证明,采用“互联网+微课”教学方式的学生初级长拳第三路技能考核成绩明显好于常规教学的学生。(2)从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环境四个维度对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微课”教学对提升大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作用。(3)“互联网+微课”教学能够提高男学生的50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成绩以及女学生的50米跑、立定跳远、800米成绩。(4)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式学习理论、微型学习理论为依据构建“互联网+微课”教学方式,适合高校公共体育武术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