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功能性体育游戏
小学体育课堂
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
青少年体质问题一直都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青少年作为国家发展的人才基础建设,其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体育课堂是青少年身体锻炼的重要平台,有效的课堂组织,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保证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体育教育行业长期研究的课题。功能性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中的一种教学内容,将体育游戏与功能性训练两者独有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了功能性体育游戏的应用模式。已有研究表明:功能性体育游戏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及学习兴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仍有不足和改善空间。例如:功能性体育游戏的分类不够清晰;游戏设计没有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等问题。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小学体育课堂情况、功能性体育游戏的产生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并选取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三、四年级各2个班学生,共169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组83人(男生42人,女生41人),对照组86人(男生44人,女生42人),在体育课堂进行为期16周,每周2次课的教学实验干预。以学生身高、体重、BMI、肺活量、50米跑、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体育学习兴趣、基本心理需求为测量指标,检验功能性体育游戏的教学效果。
研究结果:(1)实验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身高(t=0.208,p=0.836)、体重(t=-0.116,p=0.907)、BMI(t=-0.138,p=0.890)、肺活量(t=-0.289,p=0.772)、坐位体前屈(t=-1.173,p=0.241),p值均>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50米跑(t=-3.961,p<0.001)、1分钟跳绳(t=-3.080,p=0.002),1分钟仰卧起坐(t=-2.955,p=0.004),p值均<0.001,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2)实验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体育运动参与(t=-3.696,p<0.01)、体育学习积极兴趣(t=-3.415,p=0.001)、体育学习消极兴趣(t=-2.741,p=0.006)、关注体育(t=-3.257,p=0.001),p值均<0.01,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3)实验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自主需求(t=-2.793,p=0.005)、胜任需求(t=-4.085,p<0.01)、情感需求(t=-2.854,p=0.004),P值均<0.01,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论:(1)在身体素质指标方面,两组学生身体素质各指标均有提升,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各指标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学生,证明功能性体育游戏内容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有良好的提高效果。
(2)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方面,实验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功能性体育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具体体现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兴趣、关注体育程度增加。
(3)在学生基本心理需求方面,实验组学生基本心理需求中自主需求、胜任需求、情感需求的满足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功能性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的干预效果要好于日常体育课,对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有正向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