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体育游戏教学法
初中生
体育教学
应用研究
摘要:
研究目的: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设置明确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编制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并得以体会体育带来的快乐与享受,这对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保障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思想、心理以及身体都处于发展成熟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都带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自制力和坚持性相对较差。体育教学大多数在室外进行,很容易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将集中注意力投入到教学之中。如果体育教学一味的简单重复,练习内容的过于单调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以及厌倦情绪。在体育教学时只是单一的进行技术讲授和传输,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也难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要关注学生的核心地位,也符合目前体育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进行关注,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以身体锻炼、心理历练,同时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实现共同的目标,规避压力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同时,教师要在关注游戏特点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使教学带有更强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的乐趣,提升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意识等都能够得到发展,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要求学生进行自我锻炼,也能够培育学生勇敢、不怕挫折的精神,对于良好素质水平和道德能力的培育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对发展学生生理、心理以及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对象是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验对象为山西省芮城县阳城中学的初一(199班)、(198班)、(197班)、(196班)、(195班)班和初一(200班)班。共选择班级内男生和女生各150人。针对初一(199班)、(197班)的学生,其中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对照分班进行。初一(199班)、(197班)的学生采用游戏的方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而初一(200班)、(198班)班则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段时间以后,对学生的体育水平进行测量,利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后对体育的态度等,从而研究体育游戏对体育学习产生的积极性,为日后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明确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进一步规范中学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实验结果:(1)在完成实验以后,实验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明显提升;(2)在实验后,实验班的体育成绩得到了显著提升;(3)在实验前后,对照班的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变动;(4)在完成实验以后,实验班学生的主观运动感觉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结论:将体育游戏教学法引入到初中体育课程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得以提升,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和运动技能都有积极作用,且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方法所得到的效果。建议:体育游戏教学法要对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关注,保障优秀模式的合理选择,且要带有创新性,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