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体育课程
高等学校
体育教学
教育模式
教学改革
摘要: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21世纪以来,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对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尤其是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以后,在全国普通高校掀起了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热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1+X”模式就是在此种情况下紧紧围绕《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以青岛科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为例所创建的一种公共体育教育模式,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 本文阐述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必要性,分析了普通高校目前几种常见体育课程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对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课程模式的概念、课程模式的内涵、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关系、课程模式的基本要素、影响当今体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与理念以及所创建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1+X”模式的指导思想、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基本内涵、课程模型、教学内容与选用、组织实施等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和说明。 “1+X”体育课程模式共设置了三类具有不同教学目的和侧重点的课程,分别是专项基础课、专项技术课和技能训练课(俱乐部)。专项基础课兼顾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两个部分,主要目的是完成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迅速恢复体能,提高身体素质,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掌握一定的专项基本技术。专项技术课侧重于专项技术、专项技能和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了初、中、高三类不同层次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俱乐部技能训练课是专项基础课和专项技术课的延续,主要偏重于技能训练和习惯养成,是为学生搭建的一个锻炼身体、自我发展、培养个性的新的体育教育平台。每类课程都可以按照运动项目分出更多的课程。实行“1+X”体育课程模式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师资和场地设施等情况确定开设课程的运动项目。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1+X”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现了“健康第一”思想,增加了身体素质练习的比例,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更好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有利于合理使用运动场地与设施,更好发挥教师的专项特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1+X”模式符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有利于学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适用于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保证“1+X”模式的正常实施,必须编写体现相同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来指导和规范教学行为,其内容包括专项基础课、专项技术课、技能训练课(俱乐部)三个部分,每部分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教学条件来确定。三个部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专项基础课主要侧重于学生一般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基本运动技术的学习;专项技术课主要侧重于学生运动技术的学习和运动能力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养成;技能训练课(俱乐部)则主要侧重于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