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反渗透
膜生物污堵
低温
氯消毒
群落结构
摘要:
水危机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缓解水危机的重要途径。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技术在污水再生回用领域应用逐渐广泛,但面临着严重的生物污堵问题。此前研究多集中于低纬度、温度较高地区,低水温条件下运行的RO膜污堵问题相关研究较少。此外有研究发现常用的氯消毒预处理在常温环境下并不能控制RO膜面生物污堵的发展,低温环境下氯消毒对RO膜生物污堵的控制影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考察。本研究以青岛某市政污水处理厂三级出水为进水,开展了低进水温度条件下的RO膜污堵试验,考察了RO膜通量的变化以及膜面污染物的组成特征和表面形貌等,旨在探究低水温环境下的RO膜生物污堵动态发展变化以及氯消毒预处理对RO膜生物污堵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低温环境下RO膜通量下降相较于常温下更为缓慢,形成的污堵层厚度更薄,低温环境下的污堵有机组分更多,但无机污堵相对较少。低温环境下膜面污堵层生物量与常温环境下的类似,在3-7 d时膜面就已形成成熟的生物膜污堵。在低温环境下,氯消毒不能有效缓解RO膜的生物污堵,且一些污堵潜势大的耐氯细菌在形成污堵中丰度上升。实验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低进水温度(10℃)环境下,膜初始绝对通量约为25℃进水温度下的1/2,但相较于25℃,通量下降更为缓慢,在运行3 d后,绝对通量和25℃下的绝对通量达到同一水准。标准化通量变化结果表明10℃进水温度下标准化通量下降相对缓慢,利用中间堵塞模型拟合发现,10℃下的进水污堵潜势k值为0.004m-1,而25℃组污堵潜势k值为0.019 m-1。(2)同等运行时间后,10℃环境下膜面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多于25℃下的,但总污堵物质量相对25℃组更少,10℃下的膜面污堵层厚度更小。模拟运行14 d后10℃下形成的膜面污堵层厚度为7μm,而25℃下污堵层厚度达到了16μm。富里酸类、腐殖酸类腐殖质随着系统运行时间增长在膜面有机物污堵中的比重变多。膜污堵表面原子力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能谱扫描结果表明10℃组污堵表面粗糙度较小,膜表面钙元素的元素占比远远低于25℃组,膜面上出现的无机污堵更轻。(3)随运行时间增加,25℃组污堵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逐渐升高,而10℃组多样性逐渐降低,说明低温对膜污堵中微生物选择性更大。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Proteobacteria、Patescibacteria和Bacteroidota是两种温度下膜污染中主要的细菌门类,纲水平上,10℃环境温度下的膜污堵中Parcubacteria和Bacteroidi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25℃环境温度下的,但Alphaproteobacteria在10℃下相对丰度更低,同时优势菌属也存在显著差异,如Flavobacterium在和Pseudomonas分别在10℃和25℃组中丰度更大。(4)开展了低水温环境下氯消毒预处理对膜污堵的影响试验研究发现系统模拟运行28 d内,两组系统膜脱盐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氯消毒并没有降低低温环境下进水的污堵潜势,运行28 d后5 mg-Cl2/L消毒预处理组膜标准化通量下降到0.29,而0 mg-Cl2/L预处理组则维持在0.33。5 mg-Cl2/L消毒预处理组观察到更大的标准化通量下降,5 mg-Cl2/L实验组膜面上的污堵物质也相对较多、单位面积上有机物含量远高于0 mg-Cl2/L组。(5)氯消毒使进水群落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均显著下降。5 mg-Cl2/L氯消毒30 min可有效灭活水中Proteobacteria类细菌,残余菌群大部分属于对氯消毒耐受性更强的Actinobacteriota与Firmicutes类,其中耐氯菌属Mycobacterium丰度显著升高。RO膜污堵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门水平上,0 mg-Cl2/L RO膜中主要的类群为Proteobacteria、Myxococcota和Patescibacteria,而5 mg-Cl2/L RO膜中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ota为主要的类群。纲水平上,在0 mg-Cl2/L RO膜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变成了Gammarproteobacteria、Polyangia、Bacteroidia和Alphaproteobacteria,而在5 mg-Cl2/L RO膜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为Gammarproteobacteria、Bacteroidia和Alphaproteobacteria。在5 mg-Cl2/L RO膜中,Pseudomonas和Sphingomonas相对丰度比未消毒进水形成的膜污堵中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