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炖煮专用鸡肉预处理原料
相关性
响应面优化法
保鲜效果
扫描电镜
肌动球蛋白
摘要:
本课题旨在研发一款适合传统中式炖煮烹调的专用黄羽肉鸡原料。首先要构建鸡肉在传统中式烹饪条件下的品质评价体系,研究在中式烹饪方式下的感官与仪器分析客观评价间的相关性,以期筛选出可极大程度上代表消费者感官的仪器指标;结合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真空贴体包装技术,将鸡肉的排酸时间、低温热处理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作为自变量,以筛选出的仪器指标作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来优化产品,以确定产品的最优工艺参数:除了具有好的口感,还探究了产品的保鲜效果,同时通过对鸡肉超微结构的观察、对鸡肉中肌动球蛋白解离程度的分析,从肌肉肌理上来探究解释产品口感上更有嚼劲的原因。1.炖制鸡肉感官评价与仪器分析指标的相关性为了构建鸡肉在传统中餐烹饪方式下的品质评价体系,对八种炖煮鸡肉进行了感官评价,同时用多种仪器对相关参数进行测定,探索炖制鸡肉感官评分与仪器分析客观评价间的关系。结果表明:8个样品的感官评价具有差异性,仪器分析各个参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TPA参数中的咀嚼性和弹性与口感(有嚼劲)和整体感觉呈极显著正相关,可有效的评价感官指标中的口感(有嚼劲)、整体感觉;肌苷酸含量与滋味(鲜香感)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评价鸡肉的鲜香感;总脂肪含量和蒸煮损失率与多汁感呈极显著相关,可有效地评价鸡肉的多汁性。2.响应面法优化炖煮专用鸡肉预处理原料的处理工艺为研发一款适合中式炖煮的专用鸡肉预处理原料,鸡肉采用了真空贴体包装和低温热处理等一系列处理工艺。以黄羽肉鸡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实验以咀嚼性、弹性、蒸煮损失率、肌苷酸含量为衡量指标,探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排酸时间等因素对鸡肉口感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实验基础上,用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确定最终的工艺优化参数为:加热温度55℃,保温时间20 min,排酸时间2.00 h,在此条件下咀嚼性增加率为48.89%,弹性增加率为10.16%,与理论值高度拟合。3.炖煮专用鸡肉预处理原料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试验主要以热鲜鸡(热鲜组)、于4℃存储48h的冷鲜鸡(冷鲜组)、于4℃存储48h的产品(处理组)为实验对象,通过对冷鲜组和处理组在4℃存储过程中多个保鲜指标的监测,研究内容结果表明,产品的货架期可达到15 d,是冷鲜鸡货架期的3倍;存储过程中冷鲜组和处理组的pH均会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是处理组的上升较为平稳,后期可能因为一些产酸微生物的活动会降低pH,因而检测肉类腐败变质pH只能作为一个辅助衡量指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冷鲜组和处理组的TVB-N值均呈上升趋势,冷鲜组和处理组分别在7d和17 d时为变质肉,表明处理组的微生物繁殖更缓慢,且两组的TVB-N超过限量的时间与菌落总数超标时间一致;贮存过程中处理组可显著降低汁液流失,在15d时汁液流失率仅为0.74%;因为处理组的低温热处理,会使鸡肉在存储初期的L*和b*值高于冷鲜组,a*低于冷鲜组;但是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处理组色泽的变化的稳定性显著;存储48 h的处理组鸡肉超微结构仍与刚宰杀的热鲜鸡相似,存储期可极大程度保护鸡肉原有的组织结构;存储4 8 h的冷鲜组鸡肉的肌动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处理组和热鲜组,处理组与热鲜组差异不显著,证明处理组在存储过程中鸡肉嫩化程度不高,与热鲜鸡肉的解离程度接近,可能也一定程度上使处理组鸡肉的口感更接近热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