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纳米氧化铜
活性炭微细粉末
改性陶瓷膜
抗污染性能
膜清洗
摘要: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水处理和水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膜主要分为聚合物膜和无机陶瓷膜,相比于聚合物膜,无机陶瓷膜具有高孔隙率、高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高亲水性;在抗细菌污染性能,分离性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膜的应用过程中,膜污染,尤其是生物污染引起的膜通量和使用寿命的下降成为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提升膜的耐污能力,开发出更为经济实惠的技术,以及延长膜的使用时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不同改性陶瓷膜的表面性能变化,以及膜的稳定性和抗污染能力。此外,我们还探讨了不同的膜清洗方法,以及它们在处理膜污染时的效果。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和结论如下:利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浸渍-煅烧法制备负载氧化铜纳米颗粒的陶瓷膜(M-CuO),重点考察浸渍次数对改性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渍次数增加,改性膜表面纳米氧化铜分布更加均匀。纳米氧化铜改性会导致改性膜纯水通量略微降低,相比原膜纯水通量,浸渍次数为1,2,3时,改性膜的纯水通量分别降低12.7%、15.5%和18.7%。运用抽滤沉积法制备活性炭微细粉末改性膜(M)和活性炭微细粉末/纳米氧化铜共同改性的陶瓷膜(M-CuO),实验结果发现活性炭微细粉末沉积会导致膜纯水通量略有降低(12%)。在改性膜制备完成后,采用扫描电镜(SEM-EDS)、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接触角、Zeta电位等表征手段,对膜改性前后的表面特性进行了分析。表明:改性后,CuO纳米颗粒和活性炭微细粉末较好的负载在陶瓷膜表面。CuO纳米颗粒可以显著增强改性膜的亲水性,但是活性炭微细粉末会降低陶瓷膜的亲水性能,相比于原陶瓷膜,活性炭微细粉末/纳米氧化铜共同改性膜(M-CuO)的亲水性基本不变。改性膜的稳定性实验进一步表明:CuO纳米颗粒负载稳定,不易从改性膜表面溢出,但是活性炭微细粉末沉积不够稳定,会导致TDS增大,但总体TDS值较小,改性材料负载基本稳定。改性陶瓷膜的静态抑菌实验表明:纳米CuO的负载能够有效提高陶瓷膜的抑菌性能。动态MBR运行数据显示:改性陶瓷膜不会影响MBR中活性污泥性质,但是可以稍微提高MBR系统对COD、NH-N、TP的去除效果,而且改性陶瓷膜的TMP增长较缓慢,说明改性陶瓷膜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对改性陶瓷膜阻力模型分析表明,负载活性炭微细粉末和CuO纳米颗粒的改性陶瓷膜的膜阻力分别以滤饼层阻力(R)和膜孔内阻力(R)为主。此外,改性膜总阻力略低于原膜总阻力,这是因为改性陶瓷膜具有更好污染抗性,致使膜在有限时间内很难完全污染。进一步探究了改性陶瓷膜的物理清洗、HCl清洗、NaOH清洗效果。观察清洗后纯水通量变化发现,负载CuO的改性陶瓷膜在运行初期与M、M相比污染较缓,清洗后再次污染速率加快;而负载活性炭粉末的改性陶瓷膜物理清洗和HCl清洗后相比于未负载的膜TMP下降程度较小。总体来说,改性陶瓷膜具有更好的膜清洗效果和更高的膜通量恢复率。尽管不同的膜清洗方法对M、M-CuO表面负载的活性炭会有一定程度破坏,改性膜重新负载活性炭微细粉末后,其纯水通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